-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控制论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计算机教研室 周萍 第一讲:控制论起源、发展及其在医学前沿领域的作用 第一节:生物控制论简介 1. 控制论起源 控制论(Cybernetics) 1948年维纳(Nobert Weiner),出版: “ 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Machine” 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控制系统 系统:完成一定任务的一些元、部件的组合。 自动控制: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要求进行。 对象:称任何被控物体(如加热炉、化学反应器或宇宙飞船)为对象,其作用是完成一个特定的动作。 过程:称任何被控制的运行状态为过程,其具体例子如化学过程、经济学过程、生物学过程。 在一定的外部作用下,能作出反映,并还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 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内信息运动规律的科学 维纳把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扩充到生物、社会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共同规律的研究,但他强调的是对于有生命系统的控制机制的模拟研究。 控制论分支 控制论的发展 历史回顾 19世纪,James Watt 为控制蒸汽机速度设计的离心调节器,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历史回顾 1922年,Minorsky研制出船舶操纵自动控制器,并证明了从系统的微分方程确定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1932年,Nyquist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对稳态正弦输入),确定闭环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934年,Hezen提出了用于位置控制系统的伺服机构的概念,讨论了可以精确跟踪变化的输入信号的机电伺服机构。 历史回顾 20世纪40年代,频率响应法为闭环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至此指伺服机构理论的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建立完善,以自动调节理论为中心 1948 N.维纳发表控制论(cybernetics)代表控制论学科的开始 自动控制的进展 20世纪50年代末,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重点从设计许多可行系统中的一种系统,转到设计在某种意义上的最佳系统。 20世纪6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为复杂系统的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可能。 从1960年到1980,确定性系统、随机系统的最佳控制,及复杂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控制,都得到充分的研究。 从1980年到现在,现代控制理论进展集中于鲁棒控制、H∞控制及其相关课题。 生物控制进展: 五十年代,在生物控制论发展的早期,大多是一般性的讨 论和定性的类比,研究成果比较少,对生物系统的研究往往作 了大量的简化,研究结果能够和生物实验进行定量比较的很 少,因此关于生物控制论的争论也比较多。 生物控制进展: 六十年代,具 体的研究成果多起来了,理论研究与生物实验结合得日益紧 密。 开始出版专门的国际件杂志(例如“Biological cybernetics”),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关于它的一般性争论也比较 少了。 今天生物控制论在生物学研究中已经牢固地 占据了它所应有的地位。 Perceptions, reflec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in Biological Cybernetics: Horace Barlow in conversation with Leo van Hemmen and John Rinzel Werner E. Reichardt (30 January 1924-18 September 1992) was a German physicist and biologist who helped to establish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cybernetics. He co-founded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 and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ybernetics. Reichardts findings have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nervous systems. From joint work (with Bernhard Hassenstein and Hans Wenking) on the visual system of insects and its effect on the flight orientation, the developed the idea that the visual system of man coul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