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docVIP

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doc

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   摘要:白茆山歌是吴歌嫡系,常熟地区流传的本土古老山歌样本,是吴地稻作文化及乡民生活方式的产物。白茆山歌与其他吴歌嫡系同源合流,却又独具艺术个性和文化特色,成就了自身山歌形态样式。本文旨在通过白茆山歌艺术现象的探究,阐述其文化艺术特色,为其传承发展一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常熟;白茆山歌;吴文化;吴歌;艺术风格      一、白茆山歌的文化渊源   白茆山歌为源自远古江南荆蛮土著文明的本土蛮夷歌谣经典样本,在数千年形成、演变、发展历史进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周边草鞋山、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和中原岐山、江南吴越文明的影响,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古老吴地山歌嫡系支脉。然而认真追究起来,白茆山歌的直接源头,还应溯源至4500年前良渚支系部族徙居该地,与当地文化融合生成的蛮夷歌谣,[1]因而白茆山歌历来就是本土蛮夷歌谣与上古文化融合的古老文明产物,堪称历史最为悠久的姑苏吴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体裁之一。   白茆歌谣自古与当地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几乎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所有方面。与各地乡土民歌一样,白茆山歌一直是当地百姓应景创作、即兴讴歌、有感而发、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虽然如今该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极大改变,但刻意寻访白茆山歌的人们,还能随意地在白茆乡野、田间、河塘、村镇等生产、生活场景或山歌馆中,看或听到与吴地文化和本土人文融为一体的山歌印迹。由于世代与原生自然环境为伍,与百姓生产劳作相融,与日常生活相谐,与民风习俗相依,白茆山歌始终以典型的江南草根文化属性示人。这些随处可见、张口即来的山歌、小调、号子,既是当地人一吐胸臆,宣泄心中积郁,交流人际情感,缓解身心压力的工具,同时又反映着世事百态,映衬着市井风情,歌颂着自然美景,传扬着民间历史文化传说,以其独特的民间泥土气息,承载着本土民间文化风情、古老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文明。   二、白茆山歌的自然传承   白茆山歌的歌唱,当地人称之为“唱山歌”,它不属于专业训练的艺术歌唱,而只是原生环境中自然传承的文化产物。它的传承沿袭着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历代山歌都是在家族、亲朋或爱好者间口传心授、繁衍生息。白茆山歌的形成、演变、发展得益于山歌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本土社会环境,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方式、生活制度、风俗习惯,是活态山歌存世的前提条件。由于生发于社会底层,白茆山歌几乎没有与主流官家、文人文化接触的机会,故绝少得到历代文人的赏识、认同和帮助,难以在文化人间流传和延承。即便如吴地文人冯梦龙、钱谦益等,也只是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山歌文字采录、整理、编辑工作,不能对其创作、推介、传播形成强势助力。   白茆塘流域位于江南水乡稻耕、舟楫区域,相对封闭的原生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劳作、社会生活的世代延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相反却成为了维系山歌文化的精神、物质基石。由于当地人一直将山歌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使得山歌与日常生活休戚与共,成为其承继、发展、流变的现实保障。虽然史上吴地文人、雅士不乏喜爱白茆山歌者,但很少有人深入当地乡民中,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实质性的音乐教化或文化传承工作,因此,白茆山歌始终以草根性质自发地在民间活态延存。   今天,虽有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但白茆山歌的传承依然因乏于音乐、文化、教育人士的介入,而受限于低层次水平的生存状态,致使山歌文化的系统整理、发掘、改良、编创工作迟迟不能有效开展。在自然传承体系中,白茆山歌还在依循音调、唱腔、唱词口口相传的模式,山歌技艺传承多局限于唱词文学、语音发声和行腔运腔方面,诸如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打夯调、春调、邀调、划龙船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山歌调的音乐旋律和歌唱风格的教习,则成了山歌传承的主体内容。唱法技艺方面至多包含了特性润腔技术的传承,或许还有即兴歌唱和即兴创作的技巧路径和创作套路的秘诀传承。现如今依旧缺乏对山歌文化的深入研究,没有实现山歌与基础教育的对接,缺少对山歌演唱艺术、技艺的改良和提高,更没有针对山歌音乐艺术风格、特点的系统整理和发掘。所以,唯有突破传统传承体制,使山歌逐步顺应大众审美情趣的时代发展,才有可能让白茆山歌走向社会,面向大众,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与追捧。   三、白茆山歌的艺术属性   白茆山歌是典型的地方民间音乐艺术,原生文化环境中自发生成的乡野民歌,属于非主流草根文化范畴。白茆山歌是历代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口耳传播、世代承袭,口口传唱的民间音乐。歌唱者既是创作者、表演者、传播人,又是听赏者和观众。其歌唱不需要舞台,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所以它的演唱既不像声乐艺术那样具有严谨的唱法艺术规范和自成一体的表演系统;也不像器乐、说唱、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那样,拥有舞台艺术的固定表演程式和演出套路;更没有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