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诗歌二首.doc

  1.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诗歌二首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目录 第一课 诗歌二首 2课时 第一课时1-------4 第二课时----9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3课时 第一课时-------14 第二课时-----18 第三课时----21 第三课 词二首 2课时 第一课时----27 第二课时----31 第四课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课时 第一课时----33 第二课时----35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1课时------40 第六课 金岳霖先生 2课时 第一课时-----44 第二课时-----48 第七课 棋王 2课时 第一课时-----53 第二课时-----55 第八课 回延安 2课时 第一课时 -----68 第二课时-----71 第九课 外国诗歌二首 2课时 第一课时-----75 第二课时-----82 第十课 孟子二章 4课时 第一课时-----85 第二课时-----89 第三课时-----93 第四课时-----95 第十一课 岳阳楼记 2课时 第一课时-----97 第二课时-----100 第十二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一课时-----105 第十三课 长城的价值 1课时-----107 第十四课 像山那样思考 1课时-----109 第十五课 苏格拉底之死 1课时-----119 第十六课 《宽容》序 1课时-----129 第十七课 大战风车 1课时------132 第十八课 短文二篇 2课时 第一课时------142 第二课时------145 第十九课 弈喻 1课时------148 第二十课 三顾茅庐 2课时 第一课时-----150 第二课时-----152 一 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陶渊明29岁时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