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探.doc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探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   彝族历史悠久,源于我国古代的氏羌人,与唐宋时的乌蛮有渊源关系,元明以来称“罗罗”或“倮倮”,有的地区还自称“诺苏”、“米撒”、“撒民”、“阿细”等。   彝族具有悠久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学彝文,史称“爨文”,又称“韪书”,并有历史、哲学、历法、谱牒、文学、医药、宗教等文献。同时还有自己的民族历法彝历、自己的民族的医药学彝医等等。   彝族的最大聚居地,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余则大分散、小聚居于川、滇、黔、桂等地。在国外,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亦有分部。   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亮点多多,成为我国各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便自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课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探讨性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继承文化传统的战略意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当前与未来的战略意义,这正如20世纪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克拉克洪所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①   2.两个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严峻的挑战,有的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对它们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很好地保护它们,势必影响到两个文明建设。   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彝剧。彝剧是彝族的民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大姚一带民族聚居区。由彝族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发展而成。原名“撒尼剧”,1958年定今名。今知最早剧目为清乾隆时的《阿佐分家》。音乐唱腔以《梅格调》为主,伴奏乐器以笛、三弦、芦笙为主,表演较为简单。   2.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即彝族跳月,因为彝族有“阿细”之别称,故名。系彝族的民间舞蹈。民族特色鲜明。   3.朵乐荷。朵乐荷是彝族的民间舞蹈中的女子群舞。民族特色亦十分鲜明。   4.口弦。口弦是彝族的民族器乐,按制作材料分为竹质与铜质两种,铜口弦又分为二弦、三弦、四弦、五弦等,均以口弦之片数命名。属于呐吹奏,民族特色浓郁。   5.高腔。高腔为彝族民歌中的山歌,是男子放牧时思念故乡、亲友时所唱。   6.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属节庆文化范畴。每年公历7月20日左右活动,既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又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斗牛、斗羊、斗鸡、选美等。   7.苏尼。苏尼是彝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以祭祀、驱邪为特点。   8.达体舞。达体舞为彝族民间自娱性群体舞。   上述八大项目,有的已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均需大量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   三、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措施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采取必要的工作日程,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证。其二,文化主管部门抓实抓细,常抓不懈。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建立文化档案,举办传承培训班。抓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工作,如录音、录像、文字、曲谱、照片等资料,务须收集齐全完整。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第72-7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 李红梅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