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身体成分的测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身体成分的测定

第十一章 身体成分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测量身体成分的意义。 2、掌握测定身体成分的各种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 人体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各种成分组成了人体的总体重,即体重。人体各成分的相对平衡对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维持健康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对身体各成分的测量一直受到医学领域的重视。 脂肪成分一直是身体成分测试的主要内容。另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骨矿物质的测定等手段也逐渐开展起来得到应用。 而活体脂肪成分只能通过间接法进行。间接法主要包括水下称重法、电阻法、超声波法、皮褶厚度法、CT、双光子法以及核磁共振法等。本实验只介绍目前常用的三种方法:1)水下称重法通过对身体密度和比重进行测量,从而推算身体的脂肪体重和去脂体重。该测量是基于对尸体的瘦体重和脂肪组织的比率进行测量后分析其相对关系而得出的。2)人体内的脂肪约2/3属于皮下脂肪,因此,采用皮脂厚度法精确地测量皮脂厚度以估计皮下脂肪量来推测全身脂肪含量,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3)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是测量电流通过身体的脂肪和非脂肪组织时,其传导速率不同,来推断人体去脂体重和脂肪组织的重量。 骨密度测定法是根据超声束通过骨组织,测定人体骨的超声速度宽波段超声衰减 (BUA)T评分(T-Score)与Z评分(Z-Score)等参数值,用于评价骨质量与诊断骨质疏松症。 图11-1 皮脂厚度计 (3)生物电阻抗分析法:VENU9.9杰文人体成分分析仪。 2、骨密度的测定: Sahara 骨密度测定仪。 【实验步骤】 一、脂肪成分的测定 (一)水下称重法(图11-2) 图11-2 水下称重法 1、残气量的测量 测出受试者的肺活量,男子的残气量相当于肺活量的24%,女子的残气量为肺活量的28%。 2、身体密度的测量 (1)测量受试者体重。 (2)令受试者穿尼龙游泳衣,下水前应上厕所,以排除膀胱内的积尿和肠内堆积的粪便。 (3)受试者使用肥皂洗刷身体,并浸湿泳衣。 (4)记录下水前坐椅和铅块等的重量。 (5)受试者下水,先站立着,用手拉开泳衣,使泳衣内气泡完全排出,而后,坐在椅上,夹上鼻夹,学在水中吐气,空中吸气。 (6)确定椅子已全湿,以及所有椅子上的空气均已排出。 (7)受试者慢而用力吸气,直到再没有空气可吐出为止。闭气5分钟,然后开始正常呼吸。受试者学习水中吐气后,上水面吸一或二口气。在水中最大用力吐气时身体前倾,靠近大腿,在无气可吐时闭气并默数数字,直到记下水中体重,拍水箱通知为止。 (8)在上一步骤受试者吐尽肺内气体后,如体重计指针不再上下振动,记录水中体重。如指针不停地上下振动,可记录中间值。 (9)记录8~12次水中重量,中间间隔时间视受试者的感受和意愿而定,通常5~6次呼吸即可。 (10)再一次测量坐椅等附件重量,以核对是否与上次一致。 3、水的密度 知道水温后,查表找出该温度下水的密度(表11-1)。 表11-1 水温与密度对照表 温度(℃) 密度(g/cc) 温度(℃) 密度(g/cc) 21 0.9980 31 0.9954 22 0.9978 32 0.9951 23 0.9975 33 0.9947 24 0.9973 34 0.9944 25 0.9971 35 0.9941 26 0.9968 36 0.9937 27 0.9965 37 0.9934 28 0.9963 38 0.9930 29 0.9960 39 0.9926 30 0.9957 40 0.9922 4、身体密度的计算 身体密度= 5、体脂百分比的计算 主要有两个公式: F%=(-4.142)×100% F%=(-4.50)×100% Db为体密度。 (二)皮脂厚度法 1、调试 测量前应将校验砝码挂于钳口,将指针调整至红色标记刻度的15~25毫米范围内。 2、测量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暴露测试部位。测试者选准测量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皮褶捏起,右手持皮脂厚度计将卡钳张开,卡在捏起部位下方约一厘米处,待指针停稳,立即读数并作记录。测量三次取中间或取其中两次相同的值。测量误差不得超过5%。以毫米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记录。 3、测试部位及走向(图11-3) (1) (2) (3) (4) (5)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