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老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概念的结构
王春华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客观事物映到人脑里的感性形象能够在思维中独立自由地运用,因而就具有概念资格。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抽象概括产生出来的单独概念、普遍概念都由感性形象与概念形象所构成,并具有金字塔式的立体结构。由此在人脑里建立起来的概念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支脉的庞大而复杂的金字塔式的结构系统。这个系统应当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也应当是逻辑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 共时性抽象概括; 历时性抽象概括; 金字塔结构。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逻辑一般把概念看作逻辑形式的最小单位或基本的组成要素,因而,对概念本身的研究相对薄弱。虽然,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概念结构问题,他的第一性实体、第二性实体的理论[1]就是这方面的成果,可惜,他没有把这一研究深入下去。到了现代,逻辑上的反心理主义占据上风,许多逻辑学家抛开概念的研究,仅凭符号构建逻辑的形式系统。直到“集合论悖论”被发现,导致了这类空中楼阁式的系统崩塌,概念结构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罗素为了修补形式系统提出了“类型论”[2]。但是,“类型论”并不是建立在概念研究基础之上的,它也没有理清集合概念和类概念之间的区别,而是继续把两者混为一谈,虽然人为规定了类型的等级层次,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碰到的逻辑困难。此后,卡尔那普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中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系谱”。他将概念或对象分为自我心理的、物理的、他人心理的和精神的四大种类,从而构造了一个有等级次序的概念系统[3]。但是,这个构造系统也具有明显的人为性,其中,连亚里士多德早已发现的两种实体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也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运用于逻辑推演。卡尔那普自己也承认:“我们这样做,与其说是试图解决构造系统这个课题,毋宁说是为了通过这些例子说明这个课题。”[3]在我国,对这个问题虽曾有过一些零星的研究,却被一种“概念没有结构”、“形式逻辑不研究概念”[4]的声音所掩盖。可以说,概念结构这一在逻辑理论中最为基础的课题仍未得到解决。逻辑学中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如:概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何关系、单独概念能否限制与划分、概念之间是否有等同关系、集合论悖论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仍处在难分难解的争论之中。不难看到,这一系列涉及到逻辑基本原理的问题似乎都在期待概念内部奥秘的揭开。正如物理学的发展必然导致原子结构的研究,逻辑学的发展也必然导致概念结构的研究,没有什么人为的禁区能够阻挡这种研究的进程。
一、单独概念的结构
所谓单独概念,是单独事物反映在人脑里的概念。单独概念是否有结构,有怎样的结构,可以说是概念结构问题中的最大难题。剖析单独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
1、感性概念
列宁说过,概念是人脑的最高产物。显然,人脑不能凭空产生出概念来。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他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会思考”,“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①。后来的洛克、康德、休谟、霍布斯、培根、罗素等人也都有类似的见解。霍布斯说:“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由感官提供的”②,罗素也认为:“所有的思维都不得不始于亲知”[2]。从这些哲人的共识里可以引出一个明确的前提:概念只能在人的感官所获得的感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由感觉、知觉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是概念的源泉。
当人们运用感官去感受一个单独事物的时候,眼睛看到它的颜色,耳朵听到它的声音,鼻子闻到它的气味……那么,就可以在人脑里形成颜色、声音、气味等感觉意象,而这些单纯的感觉意象能很自然地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知觉意象。这种感知觉的意象,休谟按“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的各不相同”区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5],但是这种区分对逻辑学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所以本文统称为感性形象。这便是这一单独事物在特定时空的特定表现形式在人脑里的反映。以往的认识论一般把人的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是无须置疑的。但是,逻辑学却把这种区分绝对化了,把感觉、知觉归入感性认识阶段,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归入理性认识阶段,似乎在两个阶段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鸿沟,感觉、知觉只有经过所谓“飞跃”才能过渡到概念。通观各家著述,谁也没有说清这种“飞跃”的过程,专题研究概念的《概念论》也承认这种“飞跃”“不存在任何固定的逻辑通道”[6]。黑格尔早就看到:“在理性所认识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没有分裂,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感性的东西是为感官所预先提供的理性所认识的东西,理性所认识的东西是被理解了的感性的东西。”③其实,当一个感性形象形成于大脑之中未加理解和运用的时候,它的确只不过是感性认识的产物;然而,一旦大脑能动地理解它、运用它,一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理智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CU 心电监护临床警报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品管圈PDCA成果汇报书.doc VIP
-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缺口:成因、影响与应对策略探究.docx VIP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习题集.pdf VIP
- 2024四川省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docx VIP
- GA∕T 1794-2021 公安视频会议室技术规范.pdf
- 热力管网施工组织设计标书.docx
-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VIP
- 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向器(PSI)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中的创新应用与展望.docx
- 七猫中文网投稿申请表20210630更新版.docx VIP
- 脱硫脱硝设备运维项目服务方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