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观察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观察报告

人类观察报告 人类学调查报告格式 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 ——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 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 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关注。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 (三)调查研究的问题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 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 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 活方式。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 1.社区背景(概况)(共同调查,××执笔)a、村寨的形成与历史沿革(口述史) b、人口、民族、家族结构 c、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 2.社区(村寨)管理中的乡土知识(共同调查,××执笔) a.村址的选择标准与方法(包括风水观、占卜法等)b.村寨的布局与规定(包括家族的分布状况、民居和公共设施的分布格局,以及这些分 布是按什么原则进行的?等等) c.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 d.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e.村寨的救助方法 f.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 g.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 h.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 可不得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 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 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 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i.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 会等决策机制的演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 3.农业中的乡土知识(××承担)a. 水稻耕作中的乡土知识a.农事历(一年中各种农活的安排,注意以往的和现在的有何不同?通过对当地“农事 历”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 b.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 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 这一问题的?等等) c.稻田的分类及方法 d.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 稻种的特征以及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 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 e.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 f.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 割田埂、病虫害防治等等。在此值得提醒的是,侗族一般村寨都比较大,很多田离村寨较远, 为生产上的方便,人们习惯在自己的田间地角建造“牛棚”,每到割田埂的季节,男人们都住 在牛棚中一两个月,将田边杂草割尽,一方面可喂牛积肥,二方面可防鼠,三方面可让稻田 通光、通风等。此外,栽秧还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为开秧门;二为关秧门。) g.收割技术(包扩工具、方法、禁忌)h.储藏技术(包括晾晒方法,粮仓的修建,入仓吉日的选择,堆放方法,防潮和防腐、 防虫、防鼠、防“搬运鬼”措施、禁忌等等) b.粮食加工中的乡土知识 a.传统加工技术(加工工具,碓—人工碓和水碓,水碾等)b.现代加工技术 c.粮食功用中的乡土知识 a.糯稻的功用(生活上的用途、民俗上的用途;稻秧、稻草、稻糠的传统用途等) b.粘稻的功用(同上) 4.稻田养鱼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其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稻 田养鱼和池塘屯鱼这种耕作方式,更是侗族所创,并形成了“饭稻羹鱼”这种独特的稻作文化。鱼和糯稻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侗族日常生活 中的必需品,而且也是侗族风情中密切相连的馈赠礼品和祭祀品。因此,传统上侗族以糯稻 种植为主。“田塘”(daeml yav)是侗族密不可分的一个词语,有田则有塘。田在村外,是种 稻养鱼的基地;塘在寨内或村边,是屯鱼、储种(鱼种)的场所。以往的侗寨鱼塘遍布,塘 上建有粮仓、厕所,这种屯鱼、存粮格局的普遍存在,无不与侗族“稻鱼共生”、“鱼稻共存” 的观念有关。因此,在此将“稻田养鱼知识”列为一个专题很有必要。a.稻田养鱼的历史以及鱼在侗族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b.鱼苗的繁殖技术(包括母鱼与公鱼的选择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