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8章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要点
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笔下的一类人物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在《东方叙事诗》中重点塑造了这类形象,他们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是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欧那尼》决战 指法国浪漫派和古典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演了浪漫剧《欧那尼》。此剧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全作情节曲折离奇,时间地点随意转换,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顽强抵抗。他们与浪漫派在剧场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抗争,最后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巴尔扎克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美丑对照”原则 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审美与创作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雨果反对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认为“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美”的作用,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而且强烈的美丑对照可以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雨果肯定了“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扩大了文学的审美领域,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湖畔派” 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派别,包括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他们都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过,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他们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都强调感情和想象,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开创了崭新的诗歌风格。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强调想象和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游记《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感情放在理性之上,夸大感情的作用,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因为常常以生死、黑夜和孤独为题材,其格调悲哀,语言灰暗。感伤主义文学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但最喜欢使用的文学体裁为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代表作家有斯特恩、哥尔德斯密斯和卢梭等。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 (Baroque)原是葡萄牙语,指不规则的珍珠,是珍奇、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鲁殿灵光,花团锦簇的风格。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在17世纪欧洲文学、绘画、 音乐、建筑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惯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辞藻,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