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运用”的超越(3)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类似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教师教的并不少,然而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教过”,是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学生“学会”。其实只有“会用”了,才真正是理解了,也才是真正达到了“教”的目的。 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运用”的超越(3) 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的目的在于“运用”这个工具,而不是“理解”这个工具。而从理解到运用,中间必须经过亲身实践的过程,这是最基本的规律,是不可跳跃的。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应该认识到,与数学外语学科相比,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强调严格遵循这一规律。 语文课如何从“教课文” 转变为“教语文” 一、语文课究竟教什么 课例:《太阳》 大陆教师: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很大、很远,很热,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密切,目标指向课文内容理解。 台湾教师:教学生科学性的说明文应该怎样来阅读,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掌握。 课例:《毕加索和和平鸽》(1) 教学目标: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课例:《毕加索和和平鸽》(2) 环节一:学习课文 1.理解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的新词。 课例:《毕加索和和平鸽》(3) 环节二:指导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第一步:画出课文主要段落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 第二步: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人物动作流程图的画法; 第四步:当场作动作演示,小组合作将连贯的动作分解开来,画出人物动作流程图。 课例:《毕加索和和平鸽》(4) 环节三:布置回家作业 观察父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流程图。 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课程内容  工具性方面课程内容特点 相对稳定。不因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生字词语,标点符号,阅读写作方法等等,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语文课程都需要教学,尽管各个时代、各国语文课程内容会有不同,但所教的大同小异; 不可替代。只有语文课程能够承担,其他课程无可替代,是这门课程本体性内容,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必须掌握的。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如果不掌握就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人文性方面课程内容特点 各学科共同承担的,不是语文课特有的。 不确定性,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且随时代价值观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 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之中。 二、紧扣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观潮》(1) 教学目标1 1.认识生字:“薄、屹、鼎”等。正确理解课后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特点。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观潮》(2) 教学目标2 l.认识生字:“薄、屹、鼎”等。正确理解课后词语,能用上部分词语写几句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激发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继续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例《看不见的爱》(1) 1.引导学生研读文中两处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 2.让学生反复作“捡石子”这个动作,抓住了“安详”、“微笑”等词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 3.小结: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这样包含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乃至每一个眼神中。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母亲的对孩子的爱。 课例《看不见的爱》(2) 第一步:通过不同句子的比较,认识“轻轻的,安详地,微笑着“这些关键词语对表达母亲的”爱”有何作用; 第二步:让学生自己寻找句子中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也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第三步:通过朗读,完整地感受文章是怎样细腻、生动地刻画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三、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运 用”的超越 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运用”的超越(1) 从“理解”知识到“应用”知识,中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要使学生能够跨越这道障碍,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反复多次的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学会。 实现从会“理解”到会“运用”的超越(2) 第3步设计:思考“除了‘微笑着’,句子中还有哪些词语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其他部分,体会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情感的。 课文教完之后,再布置类似的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 实现从会“理解”到会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