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运动系统.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节运动系统

是锥体束受损害最重要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用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足掌外缘,出现五趾跖屈——跖反射;锥体束损害时,出现拇趾背屈伴或不伴其余四趾扇形展开。 其它病理反射在实习时进一步了解。(Chaddock’s Sign ,Oppenheim’s Sign ,Gondon’s Sign 。) ①巴彬斯基征(Babinski’s Sign) (1)运动减少(hypokinesia) (2)强直(rigidity) 即肌张力增高,为屈肌、伸肌张力均增高,检查时各方向活动所遇的阻力一致,称“铅管样强直” ,如伴有震颤,可感到断续相间的肌张力增高,称为“齿轮样强直” 。 (3)震颤(tremor) 静止性,搓丸样,随意运动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后消失,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 2、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锥体外系损害,肌张力减低常同时伴随运动过多,病变部位一般在尾状核和壳核。 (1)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多见于肢体远端,表现为间歇的、缓慢的、弯弯曲曲的蚯蚓样运动,见于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等。 (2) 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 为不能控制的、快速多变的、无节律的不自主动作,痉挛部位迅速变换,表情肌痉挛可致挤眉弄眼、皱额、呶嘴。上下肢痉挛可致肢体大挥大舞地过多运动,如舞蹈表演。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后消失,见于风湿性舞蹈病和遗传性舞蹈病 舞蹈样动作 (3)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见于丘脑底核病变,为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 (4)抽动症(tics) 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快速收缩动作,常发生于面部致挤眼弄眼、呶嘴,呼吸肌受累时出现不自主发音,常见于儿童。 (5)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 表现为环绕肢体或躯干长轴的缓慢、不规则的扭转性不自主运动。 四、小脑(cerebellum) 小脑位于后颅窝, 在脑桥及延髓背侧, 脑干的每部分都通过一对脚与小脑相连, 在中脑水平为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 脑桥水平为小脑中脚或桥臂, 延髓水平为小脑下脚或绳状体。 (一)解剖生理 小脑中线部分为蚓部,两边为小脑半球。 (二)小脑机能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张力 协调随意运动,完成精巧动作。 (三)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小脑和肢体的关系是同侧支配,左小脑半球支配左侧肢体,右小脑半球支配右侧肢体,小脑蚓部支配躯干。 1、小脑蚓部损害 躯干性共济失调 表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行走时两脚分开——基底增宽,步态不稳,呈蹒跚步态或醉汉步态。 2、小脑半球损害 (1)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指鼻试验不准,接近目标时手指出现震颤——意向性震颤,轮替动作笨拙,跟膝胫试验不准,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 (2)同侧肢体肌张力低下 (3)眼球震颤 (4)影响言语肌时,出现爆发式语言,音调高低掌握不均。 指鼻试验不准 跟膝胫试验不准 眼球震颤 快复(轮替)运动缓慢不灵活 第三节 反射(Reflexes) 反射(Reflexes)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神经活动,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一)解剖生理 反射的解剖学基础是 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 传入神经元 一个或数个联络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即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 反射的正常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中任何一点的中断均会造成反射丧失。 (二)反射的分类及损害后改变 是指肌肉受到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也称腱反射 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1、深反射(deep reflexes) (1)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引起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2) 深反射增强 锥体束在正常情况下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 当锥体束受损而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会出现深反射增强 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反射增强 反射亢进 2、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es) 浅反射为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临床上常见的浅反射有: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其反射弧除了经脊髓节段较短的反射弧外,反射冲动尚达皮层,下降通路由锥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因此,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锥体束病变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腹壁反射 跖反射 3、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es) 病理反射是正常情况不出现,中枢神经有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属较原始的保护反射。 正常情况下被锥体束抑制,在锥体束损害情况下,这些原始反射得以释放。 第二节 运动系统 (Motor System) 人体的运动机能是指接受感觉刺激以后所产生的反应。分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随意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