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电活动
脑 电 活 动 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及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 脑电记录的是大脑皮层的综合性脑电活动,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脑电活动:一种是无明显刺激情况下,皮层自发产生的节律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另一种是由于某种感觉传入或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所引导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 自发脑电活动用引导电极在头皮表面记录下来,所描记的自发脑电活动曲线,称为脑电图。在颅骨打开时记录到的皮层表面电位变化,则称为皮层电图。 脑电研究的历史回顾 Caton是第一位研究脑电活动的人,1877年首次报道了兔和猴的暴露大脑半球的电现象,同时他还注意到“当灰质的任何一部分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其电流通常会出现负的变化”。 1890年,Book发表了对兔和狗脑自发电活动的研究,包括光诱发的节律振荡。 1912年,Pravdich-Neminsky用照相纸记录了狗的EEG,并杜撰了脑电图“electro-cerebrogram”一词。 Berger被认为是人类脑电图的发现者。他于1924年开始人类EEG的研究,1929年的报告中,他指出了α节律和α阻断现象。 1934年,Fisher和Lowenbach记录了癫痫放电。 20世纪30年代,Lindsley首先用EEG研究了“成熟度”问题。 1935年,Gibbs、Davis和Lennox开始了EEG在癫痫临床上的应用研究;Foerster和Altenburger采集了外科手术时的皮层电图。 1937年,Hoagland研究了新陈代谢对EEG的影响;Dawson用叠加法证实了诱发电位。 1940年,Renshaw证明了神经元的慢电位与EEG振荡的可能联系。 1949年,Lindsley描绘了中脑损伤对EEG的影响。 1953年,Aserinsky和Kleitmean描述了快速动眼睡眠。 1958年,Jsper领导一个委员会制定了10-20电极标准位置。 20世纪70年代,诱发电位技术取得进步和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数字化EEG并得到认可。 20世纪90年代,EEG与神经功能性成像技术的结合应用增加,使EEG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得到新的应用。 脑 电 波 一、脑波的分类 脑电图中脑波频率一般在0.5~30Hz,通常按照频率进行分类以表示各种成分。一般将比α波慢的δ波与θ波统称为慢波;而将比α波快的β波和γ波统称为快波。 此外,对在特定条件下,可按其波形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分别予以命名,如棘波、尖慢综合波、顶尖波及三相波等。 (一)基本波形 α波 在成人处于清醒、安静、闭眼及正常血糖范围的情况下,于两半球后部,主要是枕部及颞叶和顶叶的后部。 频率为8~13Hz、幅度为20~100μV(通常在50μV)。 α波随脑发育成熟或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α波的频率、振幅和空域分布等因素是反应大脑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β波 在睁眼或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可记录到,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 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μV。 可能与性别、心理、个性及年龄有关。一般女性较男性多见,老年人较成年人为多。情绪不稳、应用镇静催眠剂等药物时增多,振幅增高。 θ波 在少年或成人困倦时可记录到,额叶和顶叶较多。 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μV。 在老年期和病理状态下是很常见的波形。 δ波 成人在入睡后,或处于极度疲劳、麻醉状态等情况出现,在颞叶和枕叶较显著。 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100μV。 δ波只在皮质内发生,而不受脑的较低级部位的控制。 (二)其他波形 μ节律 在中央区出现的8~12Hz的梳形节律。可见于一侧中央区,在两侧中央区出现时可以不同步、不对称。节律在睁眼时不消失,但在精神活动及受到触觉刺激时出现抑制而短暂消失。 可出现于健康人、神经症及脑外伤后等,其意义尚未明确。 顶尖波 又称为峰波,为浅睡初期在顶、中央区同步出现的阴性尖波,但在少儿期可以阳性波为主。成双出现时称为“双顶驼峰”。 频率为3~5Hz,振幅100~300μV。 睡眠纺锤波 又称为σ节律,为浅睡眠期的主要脑波标志,主要见于顶/中央区,有时可呈广泛性出现。 频率12~14Hz,少儿可为10~12Hz。 在少儿期节律可左右不同步,60岁以后节律显著减少或消失。 K复合波 为顶尖波与σ节律组成的复合波。在浅睡期可自发出现或由外部的知觉刺激尤其是声响刺激所诱发,通常是两侧对称同步出现。 二、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大脑皮层内的神经细胞发生的电现象有三种:①动作电位,大小恒定,并沿神经纤维传导;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局部电位,持续时间为10~40ms;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是一个局部电位,持续时间达70~150ms。 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①突触后电位时间过程较长,可能是由于突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糖尿病学生版.ppt
- 繁华,只不过是一掬细沙.ppt
- 米歇尔到访西安成都bg.ppt
- 红山玉器PPT.ppt
- 级四级翻译练习.ppt
- 红酒知识大全最红酒PPt.ppt
-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ppt
- 红动中国广告文案写作培训材料.PPT
- 纳米大科学.ppt
- 级二级起点第三学期大学英语教学计划zjq.ppt
- 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审视与路径重构.docx
- 基础培训课章注册.pdf
- 人羊膜对家兔Ⅲ度烧伤皮肤的治疗效能与抗炎分子机制解析.docx
- 2025至2030中国高端机械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报告.docx
- 四川省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原卷版).docx
- 人脑胶质瘤中MGMT表达特征及miR-4539对其表达调控作用解析.docx
- 2025至2030中国高端植物草本护肤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docx
- 野生菌宣传课件.pptx
- 介孔TiO₂-CdS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制备、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的深度探究.docx
- 从CCTV-5看安踏体育品牌的媒体投放策略与发展启示.docx
最近下载
- 最地震演练脚本.docx VIP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解读.docx VIP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第7章 物质结构基础.ppt VIP
- Kyocera京瓷ECOSYS M4125idn_M4132idn操作手册.pdf
- 含糖透析液对血透病人的影响.doc VIP
- RADWIN5000安装调试指南.doc VIP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ppt VIP
- 体育康养与自然疗法的结合研究论文.docx VIP
- 2025年广东省基层住院医师线上岗位培训《医学人文及医患沟通》-中医学专业培训课程公共课答案.docx VIP
- 含糖透析液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异性影响.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