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证明:(1)取CD的中点记为E, 连NE,AE. 由N,E分别为CD1与CD的中点可得 NE∥D1D且NE= D1D, 又AM∥D1D且AM= D1D 所以AM∥EN且AM=EN,即四边形AMN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N∥AE, 又AE?面ABCD,所以MN∥面ABCD. (2)由AG=DE,∠BAG=∠ADE=90°,DA=AB 可得△EDA与△GAB全等. 所以∠ABG=∠DAE, 又∠DAE+∠AED=90°,∠AED=∠BAF, 所以∠BAF+∠ABG=90°, 所以AE⊥BG, 又BB1⊥AE,所以AE⊥面B1BG, 又MN∥AE,所以MN⊥平面B1BG.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当条件中有两个平面垂直时,常添加的辅助线是在一个平面内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 如图①,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BD沿对角线BD折起,记折起后点的位置为P,且使平面PBD⊥平面BCD,如图②. (1)求证:平面PBC⊥平面PDC; (2)在折叠前的四边形ABCD中,作AE⊥BD于E,过E作EF⊥BC于F,求折起后的图形中∠PFE的正切值. [思路点拨] [课堂笔记] (1)证明:折叠前,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AD=90°, 所以△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因为∠BCD=45°,所以∠BDC=90°. 折叠后,因为面PBD⊥面BCD, CD⊥BD,所以CD⊥面PBD. 又因为PB ?面PBD,所以CD⊥PB. 又因为PB⊥PD,PD∩CD=D,所以PB⊥面PDC. 又PB?面PBC,故平面PBC⊥平面PDC. (2)AE⊥BD,EF⊥BC,折叠后的位置关系不变, 所以PE⊥BD. 又面PBD⊥面BCD,所以PE⊥面BCD, 所以PE⊥EF. 设AB=AD=a,则BD= a,所以PE= a=BE. 在Rt△BEF中, EF=BE·sin45°= a× = a. 在Rt△PFE中,tan∠PFE= = = . 高考中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的考查是热点之一,有时在客观题中考查,更多的是在解答题中考查. 求这两种空间角的步骤: 根据线面角的定义或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找)出该角,再解三角形求出该角,步骤是作(找)―→认(指) ―→求. 在客观题中,也可用射影法: 设斜线段AB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AB与α所成角为θ,则cosθ= . 设△ABC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三角形为△A′B′C′,平面ABC与α所成角为θ,则cosθ= . (2010·安阳模拟)三棱锥P- ABC中,PC、AC、BC两两垂直, BC=PC=1,AC=2,E、F、G分 别是AB、AC、AP的中点. (1)证明:平面GFE∥平面PCB; (2)求二面角B-AP-C的正切值. [思路点拨] [课堂笔记] (1)证明:因为E、F、G分别是AB、AC、AP的中点, 所以EF∥BC,GF∥CP. 因为EF,GF?平面PCB. 所以EF∥平面PCB,GF∥平面PCB. 又EF∩GF=F, 所以平面GFE∥平面PCB. (2)∵BC⊥PC,BC⊥CA,且PC∩AC=C, ∴BC⊥平面PAC. 过点C作CH⊥PA于H点, 连结HB,则易证HB⊥PA, ∴∠BHC即为二面角B-AP-C的平面角. 在Rt△ACP中,AP= = ,HC= = (等积). ∴tan∠BHC= = = . ? ? 近年来开放型问题不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这说明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探究.立体几何中结合垂直关系,设计开放型试题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个动向. [考题印证] (2009·浙江高考)(12分)如图, 平面PAC⊥平面ABC,△ABC是 以AC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E,F,O分别为PA,PB,AC的中点,AC=16,PA=PC=10. (1)设G是OC的中点,证明:FG∥平面BOE; (2)证明:在△ABO内存在一点M,使FM⊥平面BOE,并求点M到OA、OB的距离. 【证明】 (1)如图,取PE的 中点为H,连结HG、HF.┄┄(1分) 因为点E,O,G,H分别是PA,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