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ppt

  1.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2.体液免疫: 病毒 机体 IgM抗体:最早出现 IgG:出现晚 IgA:粘膜感染 中和抗体、 非中和抗体 1、中和抗体——可中和病毒的感染 作用机制: (1)改变病毒表面结构或与病毒表位结合以阻止病毒的吸附; (2)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利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 (3)有包膜病毒与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而使病毒裂解。 (二)重组与重配: 将有亲缘关系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经相互作用后,病毒间交换核酸片段,发生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 分节段基因组病毒的基因重组(交换基因节段)称重配(reassortment)。发生几率较高。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基因组不分节段的病毒的重组 基因组分节段的病毒的重配 + (三)遗传变异意义: 1、变异使病毒逃逸免疫监视——造成疾病流行 2、变异使抗病毒治疗造成困难 。 3、变异改变了病毒抗原抗体,造成检测的困难。 4、变异改变了病毒的毒力——可获得减度疫苗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称水平传播。 人群 人群 呼吸道、消化道 皮肤粘膜、医源性 第一节、病毒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称垂直传播。 病毒 母体 新生儿 胎盘 显 隐 胎 受 先 流 性 性 儿 染 天 产 感 感 正 胎 畸 死 染 染 常 儿 形 胎 经产道 经血 1、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2、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二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1)溶细胞型感染: 多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常引起急性感染。 (2)改变细胞膜结构 为特异性抗体或 CTL细胞识别 抗原 (1)细胞膜表面出现嵌合有病毒特异抗原的蛋白成分 多细胞核 (2)数个细胞间胞膜互相融和而形成多核巨细胞 (3)大量子代病毒的释放及机体免疫因子介导细胞死亡 (3)包涵体形成: 病毒合成的场所 病毒颗粒的堆积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 (4)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 (1)细胞增生: 病毒 细胞 细胞内DNA合成加快 细胞增生 可能与肿瘤的 发生有关 细胞转化 病毒 培养细胞 细胞转化 细胞形态变化 繁殖加快 成堆生长 细胞核 (5)病毒基因的整合: 细胞核 细胞核 1、逆转录病毒复制时以DNA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 2、失常式整合,DNA病毒多见,病毒的DNA偶而以片段整合入细胞的染色体DNA中。 (6)细胞凋亡: 诱导因子(如病毒等) 细胞 死亡基因激活 细胞膜鼓泡 细胞核浓缩 染色体DNA降解 电泳时有 阶梯式条带 二、机体水平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 (3)抗体增强病毒感染作用 (4)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应答的功能紊乱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四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1、遗传因素: 2、宿主年龄及生理状态 3、屏障作用: 4、细胞作用:巨噬细胞、NK细胞等 5、病毒抑制物: 6、炎症反应: 7、干扰素(IFN):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1)概念:是个体出生后,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