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六《乞食》 .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六《乞食》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贫困至极,衣食难乎为继。用诗人自己的话说;“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春来食不继戏作》)。诗人八十一岁那年秋天,又作《贫甚戏作绝句》,其八云:“籴米归迟午未炊,家人窃闵乃翁饥。不知弄笔东窗下,正和渊明《乞食》诗。”或以渊明自况,或亲笔唱和其诗,真可谓旷代知音。其时陆游的处境和心中的感慨类乎渊明自不待言,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诗人品诗往往独具慧眼。陆游之于《乞食》如此饶有兴味,适足说明《乞食》本身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生亦枯槁”的陶渊明,六十三年的岁月,大半是在饥寒困顿中度过的。他晚年所作的《乞食》诗就是有力的证明。贺贻孙评陶诗“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诗筏》),准之以《乞食》,确为千古不移之论。诗中未写动魄惊心的事件;更无慷慨激昂的抒情;既不以文字的富艳工丽见长,也不以谋篇的腾挪跌宕取胜。无非平平叙写贫困失计,求食得食,如此而已。千百年来所以能赢得无数读者,究其源,贵在“真朴”二字。“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庄子·大宗师》郭象注)。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完全是诗人亲身经历过的,他不为文而造情,悲欢忧喜皆沛然自胸中流出,自然本色,平淡中有思致,别具一种真淳之美,所以才能感人至深。 读着开篇“饥来驱我去”四句,透过质朴无华的文字,我们依稀看见一个为饥饿所迫的贫士,身不由己、心中漫无所适地迎面走来,且边走边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当他步履艰难地来到“斯里”,欲叩门行乞的时候,顿觉拙口笨腮,不知所云。话到嘴边难开口,诗人内心该有多少难言之隐啊!康发祥云:“‘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二句,觉尔时光景可想”(《伯山诗话》)。无奇的诗句,生动逼真地将一个贫士彼时彼地进退维谷、羞愧难堪的尴尬处境及其复杂的矛盾心理和盘托出。在以浮华相高、富贵为荣门阀森严的晋宋时代,人们对自身的穷困讳莫如深,如渊明能直言不讳自身的穷愁潦倒者,实为士林所罕见,进而径以《乞食》命题,发而为诗,并世更无第二人。如换另外一个作者,仅就“乞食”一端,即难免低首蹙眉,牢骚满腹。或怨天尤人,或恶语相詈,或穷形尽相地将其困窘情状描绘得淋淋漓漓,无以复加。渊明穷则穷矣,然不以穷困为耻。心里很平静,形诸笔墨也就极为冲和自然。苏轼说:“渊明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诗中所写,纯然是诗人心迹的真诚自白,胸襟的自然坦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不待雕饰,自其天然自得之趣。这或许就是《乞食》一诗为历代传诵不绝的奥秘所在吧! 中间“主人解余意”六句,转忧为喜。“解余意”,是说主人知来意是在告贷乞食,也体察到他“叩门拙言辞”的心情,所以主动遗赠,使他不虚此行。这种体贴和同情,换来了诗人的信任,于是彼此日夕谈谐,有酒辄饮,以新知相得,故情欣而赋诗相谢。叙事言情,真诚而自然。若是一般作手,不免要费尽心力,跌宕转折,刻意求工,而陶渊明则不然,以极为真率的诗句,直抒己怀。“渊明真率人,出处端不欺。饥来乞一餐,有酒斟酌之”(张雨《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态度极其自然,“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身处逆境而能“无尤无怨”,既无怨忿之情,更无嘲戏之辞,将其看得平平常常,其真率自然可谓达到了极致。 结篇“感子漂母惠”四句,援用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不忘相报的典故。在封建社会,主观道德与客观环境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诗人虽怀报恩主人之想,然而自愧非韩信之才。固穷守节,势必潦倒终生。“衔戢”二句是说把主人的恩情深藏于心,自己不能报恩于生前,只得托志于身后,足见感激之深。款款之心,足以动人。 通篇写“求食得食,因饮而欣,因欣而生感,因感而思谢,俱是实情实境”(温汝能《陶诗汇评》)。即所谓平淡中有思致,质朴中见真淳。创作中的无病呻吟,粉饰造作,从来就是文学上的大敌。惟其是“真”的,才是善的美的,才能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陶渊明创作上对真朴自然风格的追求,是由其人格上的崇真斥伪决定的。诗人平生“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归去来兮辞》)。“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涵真养素,而且高唱“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极力反对“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诗人将质朴自然视为人性理想的天国,努力使自己的灵魂摆脱一切与虚伪世界相似的东西,使自然在他身上恢复他的原初的素朴。一切矫伪造作和人为的法则,在他看来都有损于人性的自然天趣,是冰炭不能相容的。诗如其人,人格上的崇真斥伪,表现在创作上必然以真朴自然为美,以虚伪造作为丑。 “平生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艺术的真朴乃是诗人率真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