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期末笔记.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期末笔记

刑法期末笔记欧洲中世纪封建刑法特征:1.恣意性2.干涉性3.身份性4.残酷性刑法客观主义代表人物:1.贝卡利亚——人的权利与生俱来,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2.费尔巴哈“刑法学之父”——心理强制说3.康德——等量报应论4.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刑法主观主义代表人物:1.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理论2.菲利3.李斯特刑法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溯及既往的禁止(事前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刑法法规的适当(确定的罪刑法定)2.罪刑均衡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简述题古典犯罪体系、新古典犯罪体系和目的论犯罪体系1.古典犯罪论体系由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贝林所提出。特点:构成要件具有形式的意义,构成要件、违法性都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故意属于责任要素,而非构成要件要素,在责任论问题上,需要坚持心理责任论;在自然主义的意义上理解行为,对构成要件进行客观叙述性,规范地限制违法性的界限,对罪责进行主观叙述性理解。心理责任论:责任的实体是行为人的心理关系,基于心理关系不同,将责任分为故意与过失,行为人在具有责任能力之外,还具有故意、过失时,就追究行为人的责任。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统治地位。2.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以麦耶、麦兹格为代表。在不改变古典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基本构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违法性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客观的,责任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由主观要素构成,期待可能性、免责的紧急避险的成立,都取决于外部的客观条件(规范责任论)。所以,构成要件中存在着规范性要素,如盗窃罪中财物的他人性,伪证罪中证言的虚假性,同行为本身无关,而同行为的性质有关,须有人的价值判断予以认定。规范责任论:在心理事实的基础上,引入了规范评价因素(如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等),注重规范评价在责任中的决定意义。为了给予责任非难,仅仅具有故意、过失的心理要素并不够,还必须是能够期待行为人在具体情况下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只有在这种场合下,才能考虑责任非难。而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重要贡献在于:承认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进一步拓展了古典犯罪论体系中的客观构成要件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规范责任论。3.目的论犯罪论体系由威尔泽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人的行为并非只是一种自然的因果进程的外在展示,而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活动。根据因果行为论,“杀了人”这种杀人行为意味着他人的死亡是以行为人的意识活动为原因,但是,根据目的的行为概念,由“想杀人”这种目的性所指导的身体运动是“杀人行为”。目的行为论强调意识尤其是目的性在行为中的重要意义。行为是一种由具有目的性的意志所支配,为目的意识所控制的身体举动:故意行为具有现实的目的性;过失行为具有潜在的目的性,它们都是破坏法律规范的意思表达。目的行为论对于犯罪论体系的重大影响:故意、过失要素从古典犯罪论体系的责任论中前移到行为概念、不法判断中,成为决定行为基本类型的重要因素。对上述三种理论的评价:古典犯罪论体系阐明了行为构成的客观内容;新古典体系使构成要件具有主观色彩;目的行为论将故意融入行为判断中。对上述三种理论的采纳:保留了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吸收了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内容,承认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采纳规范责任论;受目的行为论的影响,多数学者将故意作为构成要件要素,认为没有故意对某些行为就可能无法把握。目的论犯罪体系:由威尔泽尔提出;目的行为论对于犯罪体系有着重大的影响-为配合目的行为论观察行为,故意、过失要素从古典犯罪论体系中迁移到行为概念、不法判断,成为决定行为基本类型的重要因素。2)目的行为论的缺陷: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很难宣称在每次动作时对于举止都是有一个“提前设置”的目标,都是在通过对因果因素的深思熟虑来寻求实现这个目标。人的行为除了有意识-目的性的之外还有由下意识所决定的举止方式,还有不作为行为,虽然导致了因果发生,但常常缺乏目的性的引导。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过于自信过失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因素在程度上是比较模糊、不确定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更倾向于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或者说危害结果虽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但这种可能性也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五、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一)判断客观危险(二)行为人的态度(三)是否存在真挚的努力放任的含义(二)放任的含义 1、放任必须建立在对结果发生的“盖然性认识”基础上;盖然性认识的有无与案件事实直接相关,较为容易判断;盖然性认识还可以用对法益侵害的具体认识加以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