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要做个优等生-记忆特训教程
第一部分 记忆的魅力揭开记忆之谜
在流传至今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摩尼西尼的“记忆女神”,身边有九位漂亮的女儿,专司文艺与科学——古希腊人是把“记忆”当作“文艺与科学之母”来看待的,没有记忆,就没有文艺和科学。
对“能记住事情”感到莫名其妙的希腊人,在懵懂之间,将这一特异的现象与左右生命的明暗或冷热等因素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腊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他在公元前六世纪首先提出:记忆是光明与黑暗或是热和冷的混合物。
巴门尼德还认为,只要这一混合物保持不变,记忆就是完好的;一旦这个混合物发生了变化,遗忘也就产生了。
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迪欧根尼(Djogenes)将记忆与身体里的空气连在了一起,提出“平衡说”假说:
记忆是由一些能使身体里的空气保持均衡分布的事件所组成的过程。如果这种平衡被打乱,遗忘就会发生。而另一种假说是基于“脑和心是生命的重要部件”的观点产生的,似乎更有建设性。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37年)和克罗丹等人得知有人在战场上发生“脑受外力打击会突然丧失记忆”的情况后,就将理智、情感与心、脑联想到一起,提出了脑司“理智”、心司“感情”的理念,即“心脑合一”说。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对“心脑合一”说提出了异见。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和欲望都是从脑产生的,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
“脑说”是至今还被许多人所认可的一种关于记忆的假说。在柏拉图之前,人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记忆是位于脑部的。“蜡板”假说的出现,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了记忆机理探索的新篇章。后来,芝诺(Zeno)还曾对“蜡板说”作了一些非本质的修正——“实际上是感觉在蜡板上‘写’下了印记。”
公元前四世纪末,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博学的人,也未能跳出“心”说的局限。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希罗菲罗斯提出:“生命精气”和“动物精气”与记忆有关。他认为,较高级的生命精气产生了较低级的动物精气,而后者则包括记忆、大脑神经系统。人比动物优越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人的大脑上有着大量的皱褶(这些皱褶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脑皮质上的脑回)。
总的看来,公元前,希腊人中的佼佼者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形下,借助直觉,对“人能记住事情”的机理进行了没有实验结果支持的或混沌或清晰的猜想和思考,提出了各种“平衡”说、“心脑合一”说、“心”说、“精气”说,以及被后人发扬光大的“脑”说——“蜡板”假说,为后人探索“记忆之谜”提供了线索。
古希腊人在探索“记忆之谜”的征途中,比其他地域的人类先走了一步——已经逐步逼近了记忆的“阵地前沿”。
第一部分 记忆的魅力跨入记忆研究阵地前沿
1950年,美国的斯佩里和助手们将受试动物两半球大脑的连接体——胼胝体切断后,发现大脑两半球各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可以分别接受训练,甚至可以在左、右脑的分别指挥下,使两侧肢体做出相反的动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交叉支配”。
1962年,国外一位高明的医生为一位患严重癫痫病又久治不愈者成功地做了断绝两半球大脑一切联系的手术——将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人的胼胝体含有180万左右的神经纤维,在中线集中成一个紧密的束带)截断,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裂脑人。手术后,患者的左右脑处于分割状态,癫痫病情得到缓解。
斯佩里在完成了首例动物脑分割实验后,又和奥恩斯坦教授一道,进行用脑电波探索人体分体机能的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
巴甫洛夫(1849年—1936年)认为:遗忘并不等于信息消失。被称之为抑制的特殊神经活动在起作用,这时条件反射的中断不能说明条件反射的消失。因为只要抑制不复存在,过不了多久,中断了的反射活动又会重新活跃起来。巴甫洛夫的这一假说被人们称作“再现抑制论”。
人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实,遗忘了的信息在很久之后还能被“拾捡”回来。一位科学家每天读几篇希腊文给二岁的儿子听,当儿子八岁半时,又让儿子学习希腊文章。经测试,掌握二岁时听过的文章要比掌握尚未听过的文章快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进入二十世纪,各国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近百年里发挥了各自独有的优势,研究了记忆的特点,并取得了趋一的如下认识:
①易变性
②不可见性
③不完全可靠性
④瞬捷性
⑤潜力大无穷
在古希腊大悲剧诗人阿斯基洛斯的“记忆是智慧之母”的定义之后,二十世纪的各国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