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解释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要点.doc

物权法解释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要点.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权法解释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要点

物权法解释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 (上) ? 2016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物权法解释(一)》),该解释共计22条,其中第22条是关于该解释生效时间的规定。实际涉及司法解释本身的条文为21条,其中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一条是针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解释,合计7条,关于善意取得的司法解释的条文正好占整个《物权法解释(一)》条文数的三分之一。 ? 从篇幅上可以看出,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适用是这次司法解释的重中之重,故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结合《物权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其他相关规定对这些解释的含义作一个简单的梳理。文章写作时间仓促,定有许多不足,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意见请惠寄:jhf314@163.com。 ? 一、七条解释所涉及的内容概述 ? 七条司法解释涉及以下内容:第十五条对善意的含义(第一款)以及善意的举证责任(第二款)作了解释;第十六条则对不动产转让时受让人非善意的认定作了解释;第十七条对受让人受让动产时具有重大过失的情形作了解释;第十八条则对受让人的善意的时间点作了解释;第十九条对“合理的价格”的认定作了相应的解释;第二十条对特殊动产以交付作为善意取得的要件作了解释;第二十一条解释则明确无效的合同和被撤销的合同不能作为善意取得的前提。 ? 二、善意的含义及举证责任(第十五条) ? (一)善意是指不明知且无重大过失 ? 依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一项,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是善意取得的前提之一,此处的善意的含义,物权法并没有作相应的说明。依据民法法理,明知(知道)为恶意,不知为善意。比如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区别就是,占有人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该无权占有为恶意占有,不知道其为无权占有的,则是善意占有。但是德日民法在规定动产善意取得的要件时,要么规定,明知或者因重大过失不知道为“非善意”(德国民法典第932条第2款:wenn ihmbekannt oder infolge grober Fahrl?ssigkeit unbekannt ist【为其所知或者因重大过失不为其所知】。),要么规定,善意且无过失才可以即时取得(善意取得)动产所有权(日本民法典第192条:“善意であり、かつ、過失がないとき【善意且无过失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物权变动采取意思主义,日本不动产登记不具有公信力,故没有作为体现不动产的公信力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信赖登记正确性的人只能在符合通谋虚伪表示规则时,作为善意第三人受到保护(日本民法典第九十四条第二款)(田山辉明著,陆庆胜译,《物权法(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而作为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体现,德国民法典规定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受让人的善意(Redlichkeit)以不明知为条件,有无重大过失在所不论(德国民法典第892条),其立法理由是,立法者认为土地登记簿相比占有,能提供更为坚实的信赖基础。学者则认为这种区别对待是否具有内在合理性,值得怀疑,而在司法判例中,对于明显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形,则试图借助德国民法典第226条【权利滥用的禁止】、第826条【违背善良风俗的故意侵害】的规定(权利滥用(Rechtsmi?brauch)),给予救济(鲍尔/施蒂尔纳著,张双根译《德国物权法》(上册),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 从以上比较法介绍可以看出,字面上看《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的做法,类似于德国民法典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规定,也就是未提及受让人有重大过失的情形。不过如前所述,德国民法典这种区别于动产考虑重大过失的处理,学说上有质疑,判例中也有变通。《物权法解释(一)》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不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的,应当认定受让人为善意”,与德国民法典区分动产和不动产就善意取得的善意要件作不同要求的做法不同,《物权法解释(一)》的特点是不区分动产和不动产,在判断是否存在善意时,需要一并考虑受让人是否明知或者是否有重大过失,即,只有既非明知,又非因重大过失不知道时,受让人才具备善意这一要件。 ? (二)善意的内容(客体)是不知道和非因重大过失不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 确定善意的含义时,显然需要说明善意的内容,也就是不知道和非因重大过失不知道的内容,但就此《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一项并没有说明,而第一款的条文主干则指出,善意取得适用的前提是“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他人”,也就是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涉及的无权处分,因此《物权法解释(一)》第十五条第一款也指出,不知道和非因重大过失不知道的内容是“转让人无处分权”。 ? 关于善意的内容这一解释,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澄清: ? 1、无权处分不同于无权代理:善意取得的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