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哲经典复习题
对照阅读理解记忆
《申辩篇》
1控告(19B/24B/26C/27C)
苏格拉底是有罪的:“他对天上地上的事物进行考察,还能使较弱的论证击败较强的论证,并唆使其他人学他的样”(19B);“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24B);苏格拉底有罪,他“完全不相信神”(26C)。第一个控告源于人们对哲学家形成的刻板印象,这些哲学家包括前苏格拉底的宇宙论者和收取费用教人辨论的智者(苏格拉底既不是一个宇宙论者也不是个智者24B),而关于信仰新神和无神论的控告是自相矛盾的(27C)
2控告的真正原因(21B/23A)
在对智慧的不懈追求中,苏格拉底对其同胞的追问显然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而人们是不愿意让自己显得愚蠢的。德尔斐的神谕说(21B)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格拉底唯一确定的是自己的无知,他渐渐发现神谕的真意: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实际上他们没有,只有苏格拉底一个人知道他缺乏智慧(21B,23A)然而,,那些“被腐化”的青年们很可能包括阿尔基比雅德,此人确实成了一个不信神的奸诈将领。
3苏格拉底对美勒托证言的验证(25B/25D)
(1)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美勒托承认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改善青年,而只有一人腐化他们。苏格拉底说,这是跟认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怎么改良马匹而只有极少数人不知道一样是不可能的(25B)。(2)为什么会有人有意使自己的同伴变坏呢?(25D)这个论证是这样的:
前提1:任何邪恶的人都倾向于伤害别人
前提2:没有人愿意让任何人倾向于伤害别人
结论:没有人有意使人变得邪恶
这个结论和苏格拉底一个著名的论题有关,它是在《美诺篇》得出的,即“无人有意作恶”。苏格拉底由此得出结论说:要么他没有腐化任何人,要么他只是无意中腐化了他们。要是他无意这么做了,那么他应当被教育,而不是受惩罚。
4正义与死亡(28B/29B/29D)
苏格拉底想象有人问他:“难道你不耻于过着可能以死刑告终的生活么?”他回答说,如果你认为一个人要在掂量了生存与死亡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时间,那么你做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28B)他将自己比作战斗中的士兵。这儿有两层意思(1)不论后果如何你都应该正直的行动。照这样看来,即使行为的后果是邪恶的,那也不应该干扰人们决定如何行动。(2)你应该去做那些我们尚未认定是邪恶的事,而不应该去做那些已经被认定是邪恶的事‘但是我确实知道做错事和违背上级的命令是邪恶的、可耻的,无论这个上级是人还是神。所以我决不会害怕或厌恶我知道有可能是一种幸福的事情,胜过那些我知道士邪恶的事情。’(29B)苏格拉底以这样的宣告结束了这部分的辩诉:即使被宣判无罪,我仍将一如既往——“我是你们感恩的和忠心的仆人,但是我宁可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29D)
5为他的雅典同胞申辩(30D/30E)
苏格拉底在申辩,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些冒着错判无辜人死刑的风险的雅典同胞们申辩。如果他们将他处死,那么他们便从两方面更多的伤害了自己而不是伤害了苏格拉底(30-31):其一,“你们将我处死,那么你们对自己的伤害超过对我的伤害。”(30D)其二,如果苏格拉底死了,雅典便成了一匹没有牛虻来惊醒它的马,高大、饱食却慵懒迟钝。“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牛虻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30E)
6判决和惩罚(36D/38/39B)
7什么是死亡(40-42)
(40-42)死亡是一件好事;因为苏格拉底心里的先知从来没有阻止他去死亡。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反思揭示了,要么死亡就是无意识的昏睡,要么就是通向‘真正法官’(41)的旅程。然而,苏格拉底却以一个不确定的结论终篇;“我们都要离开,我去死,你们去生。然而我们的选择孰优孰劣,除了神以外,谁也不知道”。
《斐多篇》
1.裴多篇的背景: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度过了他最后的几小时,他们讨论了一个在当时的情境下十分紧迫的哲学问题——灵魂的不朽。我们可以找到五个不同的论证,分别是:分有论(64a-69e)、循环论(70c-72e)、回忆说(72e77d)、吸引论证(78b-84b)、最终论证(100b-107c)。这些论证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涉及了灵魂(自我),而且关涉共相——那些具体的可感事物只能大致接近的、永恒的、完满的普遍性。
2.分有论。哲学家没必要惧怕死亡,因为,‘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做准备’(64a)。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从事哲学便包含着使灵魂尽可能的同身体分离开的任务——在理解、沉思共相的过程中,灵魂开始忽略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