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物理(下)第1次月考试题(力、运动和力)B卷
八年下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力、运动和力)B卷
年 班 姓名 时间50分钟 满分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成 绩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12分)
1、当磁铁靠近铁钉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磁铁和铁钉不接触,则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铁钉,但磁铁对铁钉没有力的作用;
C.磁铁和铁钉是互相吸引的;
D.磁铁吸引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引磁铁的力;
2、下列各种情形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C、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 D、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
3、若在弹簧测力计的吊环上安装一挂钩,把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悬挂,对新安的挂钩上施加5 N的拉力,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大于5 N; ?? ?B.等于5 N;???? C.小于5 N; ? ? ? ?D.不能确定.
4、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0N????????? B.2N??????? C.4N????????? D.8N
5、下列属于有摩擦的是
A.自行车车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B.自行车脚踏板与鞋之间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闸与车轮间的摩擦D.自行车把手与手之间的摩擦骑自行车高速行驶时(尤其是下坡),往往要刹后闸,这是因为当刹前轮时,前轮被刹住而停止运动,由于_____,后轮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容易向前翻车.
爬杆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王明同学在爬杆的过程中,手紧紧地握住杆向上爬,则他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摩擦力(填“滑动”或“静”),方向向_____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住,由于______,上身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状态,而向前倾倒.
(填“变了”或“不变”) 惯性(填“没有”或“仍具有”)。
三、计算题(每题5分 共10分)
16、有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为5.88N,这个物体能否放在称量为500g的天平上去称?一辆重1104N的汽车,匀速行驶在水平公路上,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2倍,汽车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少?如图所示,小物块A在固定的斜面B上恰能匀速下滑,请在图中画出A下滑时受力的示意图.(2)如图所示,物体靠惯性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画出该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1、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运动的距离越(3)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交流,为什么在实验中不可能观察到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呢?是因为
22、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已完成了图中的甲、乙两步实验,由此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如果还想继续探究,你认为他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实验是什么(在画出操作方法简图)?并与图比较才能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的关系.
23、在研究物重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测得如下数据: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弹簧测力计示数G/N 0.98 1.96 2.94 3.92 4.90 无示数 弹簧伸长△L/cm 2 4 6 8 10 10.5 ①实验表明:质量 倍,重力也 倍,从而可以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
②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 N/kg,意思是 。
③为了研究弹簧测力计伸长跟外力的关系,某同学多测了表中第三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命 题 人:应玉国
图3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