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丝绸发展史(起源–战国部分)
中国丝绸发展史
———起源至战国部分
张庆法
丝绸生产的产生
有关丝绸生产的起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有的支持流传下来的传说,有的则通过考古进行推测,同时,不同专家推测的时间又不尽相同。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
但是对于丝绸起源问题的讨论只依靠传说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则是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对其进行合理的推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有办法解决丝绸起源的问题。迄今为止,对于该问题的讨论大都是基于当下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推断。
周匡明、唐云明二先生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工具 :刀、匕、小棒 、卷布棍 、术经轴与骨匕、骨针 、管状针 、织网器 、陶纺轮以及牙雕小盅外壁雕刻的“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综合研究,得出了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原始纺织工具 ,蚕茧利用的秘密很可能 已被其掌握的结论。
而卫斯在《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怀疑,他认为中国丝织技术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发达时期,已有 5700 年的历史,而人工养蚕也大致可追溯到这一时期 ,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3500年 ,也有 5500年的历史。
虽然在起始时代的问题上,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的。
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战国时期的纺织品生产也颇为发达。《尚书·禹贡》载,当时的兖州贡“织文”,是一种“非一色”的丝织物;青州贡“檿丝”,是一种“山蚕之丝”,即柞蚕丝;徐州贡“玄纤缟”,是一种“赤而有黑色,以为之衮,所以祭也”(均见蔡沈《书经集传》)的黑红而细的丝织品;扬州贡“织贝”,郑玄说:“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即成文矣”,是一种有贝纹图案的丝织品;荆州贡“玄纤”,是一种黑色、浅红色的丝织品;豫州贡“纤纩”,孔颖达说,“纩是新绵,纤是细”,是一种细绵。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都生产丝织品。其中以齐鲁之地的丝织品而远近闻名,所谓“冠带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说的各国人民身上穿的都有齐鲁地方的纺织品。当时各诸侯国常用丝织物作为赏品,多达“锦绣千纯(五千匹)”(《战国策·秦策一》、《赵策二》)。1957年在长沙出土过矩纹锦残片,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了丝绢作地的卷云纹绣花织物,便是它的实物证据王翔. 古代中国丝绸发展史综论——中国丝绸史研究之一[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