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1(1.5学时)aaa.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讲 环境质量评价导论1 环境、环境系统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一、环境、环境系统 1、环境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 1.1 环境的概念 环境:围绕着人群空间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总和。 自然环境:赖以生存的环境表述,例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社会环境: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经济基础、城乡结构等。 1.2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存在大气、陆地和海洋 2)15~40KM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紫外线侵袭 3)大气中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保持地表温度和有利作物生长 4)存在土壤 5)地壳的厚度很适中,讲岩浆覆盖在地下足够的深度,足以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使深部和浅部保持一定的物资交流 6)开放系统 1.3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人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和地球各圈层发生密切的关系。人类毕竟是生物圈的成员,是大自然的儿子,与地球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与大气圈 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1962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建议的分层系统,即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人类与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地球是一个水量丰富的“水球”,全世界的总水量约有14×108km3之多,但是它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海洋水、冰川水、湖泊水、沼泽水、江河水、土壤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水在地球的分布很不均匀,水质也很不相同。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含盐的海洋水占全部水资源的97.3%,人类难以直接利用;2.7%的淡水中,又有68.7%是以冰川和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和高山地区,亦难以被人类直接利用 。 近代人类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1)兴建大型水库: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学会了拦河取水,灌溉农田。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修建库容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迄今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000km3,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但是,水库也常常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效应,甚至触发地震。 (2)大量开采地下水:在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中,地下水以其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而备受青睐,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和最严重的问题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此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另一环境效应是地面沉陷。我国不少沿海城市巳发生这种现象。大幅度地面沉陷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道路与建筑物破坏等。 (3)小河流渠道化:浚河筑堤和河道裁弯取直是自古就有的水利工程。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小河流渠道化工程。所谓渠道化就是为了防洪的目的把整条小河流或某一河段取直、加宽、挖深。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利于排水防洪,使两岸农田和城镇,免遭洪水威胁。河道取直以后留下原来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具有娱乐价值或可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渠道化改变了河流的物理特性,并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 (4)湖泊的泯灭:从地质学角度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过度现象,因为它终究会被入流的泥沙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残体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直至最后消亡。但是,这种自然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加速了。人为影响之一是土壤侵蚀使入湖泥沙增加;其二是湖内营养物质增加(富营养化)使藻类与水草丛生;其三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以至消亡;其四是大量引水和入流河流改向使入流水量急剧减少。由于以上原因,湖泊面积和水量往往在短时期内(20~50年)发生戏剧性变化,甚至导致一些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