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麦病虫害.pptVIP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小麦病虫害

4.发生条件 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日雨量达中雨持续2 ~ 3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 (一)麦蚜 5.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种抗耐蚜丰产品种; ②是早春耙压,清除田边杂草。 (2)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螨、蚜茧蜂、蚜小蜂等。 (一)麦蚜 5.防治措施 (3)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黄矮病流行区拌种可做到防病治虫,以种子量的0.2%~0.3%的75%甲拌磷乳油加种子量10%清水稀释后,喷洒在麦种上,闷种6~12小时播种。 ②大田施药,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hm27~9克;或4O%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75mL;或90%万灵粉剂10~12g;或25%病虫灵乳油75mL;或50%辛硫磷乳油75mL;或2.5%敌杀死乳油12~16mL,对水75~90Kg喷雾。其中抗蚜威防效好。 (一)麦蚜 (二)小麦吸浆虫 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 要有两种,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均属双翅目,瘿蚊科。 1.为害特点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2.形态识别 麦红吸浆虫橘红色,雌虫产卵管短,伸出时约为腹长的l/2;如图。卵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 麦黄吸浆虫成虫姜黄色,雌虫产卵管长,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前端略弯,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光滑,蛹呈淡黄色。 (二)小麦吸浆虫 3.生活习性 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黄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为害。成虫畏强光和高温,早晨和傍晚活动。 (二)小麦吸浆虫 4. 发生条件 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 (二)小麦吸浆虫 5.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②进行轮作,避开虫源。 (二)小麦吸浆虫 5. 防治措施 (2)药剂防治 ①毒土,麦播时对吸浆虫常发地块,每hm2可用6%林丹粉2.5~3kg拌细土30~45kg,均匀撒施地表,可兼治地下害虫; ②成虫期,用4%敌马粉,或2%西维因粉每mh2用2.5~3.5kg喷粉,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剂 1500倍或20%速灭杀丁乳油每hm2用35毫升加水75~90kg喷雾。 (二)小麦吸浆虫 (三)小麦叶蜂 小麦叶蜂又叫小黏虫、齐头虫等,属膜翅目叶蜂科。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为害麦类作物及看麦娘等杂草。 1.为害特点 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2.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8~9.8mm,雄蜂 体略小, 全体黑色,仅前胸背板、 中胸盾片纵沟之间部分、翅基片及 中胸侧板为赤褐色,后胸两侧各有 一白斑。 卵扁平肾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三)小麦叶蜂 2.形态识别 幼虫 共5龄,老龄幼虫17~18.8mm,圆筒形,胸部较粗,腹末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头深褐色,胸腹部发绿色。 蛹长9.8mm,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头胸部粗大,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三)小麦叶蜂 3.生活习性 小麦叶蜂在华北麦田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25cm深处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在麦田内交尾产卵。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内。1次1粒,成串产下。成虫寿命3~7天,卵期10天。幼虫共5龄,l~2龄白天为害叶片,3龄后白天隐蔽,黄昏后上升为害。到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10月中旬再蜕1次皮化蛹越冬。幼虫有假死性,遇振动即落地。 (三)小麦叶蜂 4.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小麦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机械杀死或冻死; (2)有条件地方进行水旱轮作。 药剂防治: 一般应掌握在3龄前进行。喷粉用2.5%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