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docVIP

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doc

  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研究现状;成因;对策 中国 9/vie   一、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学术领域并无对于初任教师的明确定义,通常指刚踏上教师专业岗位(教龄在三年以内)且未完全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教师发展理论研究者卡茨提出的教师成长过程阶段理论和费朗斯?傅乐提出的关注点逐层迁移理论认为,初任教师尚处于1~3年的求生存阶段,关注点集中于自身发展[1]。这一群体的心理成长是伴随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动态心理历程,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甚至师资流向。它通常产生于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主体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具有持久性、整体性、秩序性、不可逆性等特征[2],这些变化有助于教师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向更高水平过渡,并在潜意识中指导行为。心理成长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师教育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教师的心理发展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相关理论研究局限于在学科领域探索心理发展和心理适应的规律[3]。研究对象也大都集中于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教师的心理成长关注异常匮乏,具体到初任教师更是少有涉及。同时,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多数初任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和关注缺乏理论基础,如果产生心理问题,直接阻碍职业发展。更甚者,由于心理成长问题被忽视,直接导致初任教师身处教学一线,面临复杂形势时心理素质严重下降,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二、初任教师心理成长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初任教师心理成长问题的原因与教师所处环境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产生问题的原因涉及教师个人自我期望水平的差距,资源利用能力,从业动机的匹配度以及评价机制、社会环境等方面。   1.自我期望水平的差距   初任教师往往在入职初期怀揣理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容易评价过高,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者对于目标的拆解不够具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手足无措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偏离预期,这些都会使其产生挫败感,如果尚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能导致在困难面前全面否定自己并引发心理焦躁等问题。   2.从业动机与职业匹配度影响   健康的从业动机利于培养稳定的专业情意,有利于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发掘深层的成就动机。兴趣是教师早期职业选择的动力基础,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没有纯粹的从业动机将?种兴趣稳定下来,便无法培养职业的忠诚度。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等人在以成就动机理论为核心的激励理论中认为,成就动机能够激发人的挑战性,在行为上通过克服障碍引发成就感,影响行为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认可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产生强大的内驱力[4]。很多年轻教师在早期没有端正从业动机,也没激发出成就动机,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容易动摇从业信念,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   3.初任教师资源利用能力严重不足   如同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自然资源一样,人的心理发展也需要资源,并且需要包括社会、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复合资源[5]。初任教师从业初期会遇到很多职业发展困扰,在从教经验、资料利用、人脉关系等方面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初任教师受困于认识局限和人际障碍,缺乏利用隐形资源的能力,甚至意识不到现有的资源。困扰累积造成心理问题的萌芽,如长期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容易造成自信心缺失,认知偏离,人际交流障碍,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4.培养评价机制的相对单一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培养模式封闭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6]。目前教师的职业培训中很多课程还是依据学术性和专门性设计,教育重点在理论性培训,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局限于教学能力的考核,对于教师的内化能力和心理成长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将这种心理成长默认为教师个人的独立任务,直接造成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5.社会环境对教师要求日趋复杂化   当前环境下,我们面临着社会体制转型,观念不断冲击碰撞,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趋势,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不断变化,“互联网+”的时代下,信息总量急速膨胀,教育效益与评判标准不断调整,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师德权威逐步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初任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感受会与入职前的预期产生较大差异,遇到的实际案例可能会对教师的教育信念造成冲击,如果不能迅速调整心态进入角色,在面临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质疑时就有可能引发由职业性质带来的不适应感,引发心理问题。   三、多方协动,共同促进教师心理成长   1.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建自我认知   教师成长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7]。因此,初任教师需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