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2015改)要点
1.概念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得到报答的自觉自愿帮 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4个特点:①自觉自愿;②有益于他 人;③不指望回报;④利他者本人有所损失。 2.利他的性质 ①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②以人为对象 ③由利他动机引起,完全有利于他人 3.利他行为产生的条件 ①利他者的个人特点:性别、年龄、个性、情绪等 ②被助者的特点: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得到帮助 实验研究(C.J.莫盖恩,1973) 一个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遇到困难时常 被认为是自作自受。 ③利他技能 ④他人在场(旁观者的影响) 责任分散 影响个人对情境的解释 实验I(拉坦内等,1968) 情境:被试或单独等待或与其他人一起呆在一间房里 等待。突然,室内冒出浓烟。 结果:单独等待的被试75%在见到浓烟6分钟之内报告 实验者; 与他人一起等待的只有38%~10%的人报告了。 实验II(拉坦内等,1969) 情境:被试单独或与他人一起等待,一女子突然不慎 摔倒。 结果:单独等待者70%以不同方式施与了帮助;一起等 待者有40%施与了帮助;与消极的“假被试”在一 起的只有7%施与了帮助。 实验III(莫里亚蒂,1975) 情境:要求被试在某人暂时离开时帮着看好一个小 提箱;一会儿后一名主试者的“同谋”过来 试图 拿走提箱。 结果:被要求照看提箱的被试90%出面制止“同谋者”的 行为;未被要求照看提箱的被试只有20%出面制 止。 4.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生物学观点 威尔逊(E.O.Wilson)认为利他行为是人的一 种本能,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Wilson举动物实 例: ①白蚁中的兵蚁牺牲自己,抵抗入侵者; ②蜜蜂中的工蜂为攻击入侵者而牺牲自己; ③鸟类的“诈死”,以及雌夜鹰,为保护巢穴和幼 仔,故意低空盘旋,将入侵者引致远离巢穴处。 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求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2、嫉妒的其特点: 针对性、 持续性、 对抗性、 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羞耻,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会提醒我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过多或过少的内疚都是不健康的。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会动机?简述社会动机的过程。 2、简述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3、侵犯的构成有哪些? 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 向,具有评价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的特 点。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 3、稳定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 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 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维度 1.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2.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 :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的形成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观念---态度---行为---结果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 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二)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