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ppt

7.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问题2:新课教学中应达到什么深度? 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应着重于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重视搞清楚知识间的来龙去脉,注重基本知识框架的构建,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最基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三的总复习中,应着重于搞清楚知识间的联系,要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上以审视的眼光重新认识知识,重新组合知识,通过分类突破,充分揭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学生在高一、高二学习中获得的近乎“散装”的知识拉成某部分知识的“知识链”,编织成为相关内容的“知识网”,最后发展成完整的“知识体”。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如果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确实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再经过高三一年的系统复习也就绰绰有余了。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是建立在重力势能教学的基础上的,尽管也是一次探究活动,但教材对探究过程的处理方法却是完全不同的。 发现问题 弹簧弹力做功 弹性势能变化 弹性势能应怎么表达 创 造 质疑创新 问题表达 问题探究 问题的 解决 类比研究策略 抽象、概括 分析推理 (1)课题的发现 重力势能 结论:这类力做功的一般计算方法 定义: 结论: 可以引入势能的条件 弹性势能 ? ? 定义: ? 结论: ? (2)探究过程 对优秀生进行渗透 (3)思想交流: 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关于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 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重力势能的教学中,尽管可以运用实验或动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间的关系,但在得出重力势能、揭示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间关系时,主要还是运用了推演的方法。 教学案例: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 ? 动能定理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 定义: 直观感受 演绎推理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物体质量不变时: 形成一个课题 动力学思路推导 ①优越性 ②可求变力的功 ③可处理曲线运 动问题 动能定理: 弄清楚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速度由V1变为V2,试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1)教学内容结构 (2)教材分析: 1、引入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本节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课题,对学生课题意识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2、本节内容,只是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一个认识基础,并没有直接给出动能定理。而没有动能定理,又不能完整叙述功与速度、功与速度的变化、功与速度二次方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把握。 3、通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对恒力做功的条件下成立,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 。 (3)教学建议 2、做好实验是关键,而橡皮筋的选择是重中之重。 3、实验中要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用哪些方法测?可以采用哪些实验方法?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选择什么方案为好?应该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1、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得出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学生既能发挥创造性思维,也能够围绕本节的重点把探究过程深入下去。 …… (4)实验技能点提醒 橡皮筋的选择、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情景展示 实验数据处理:用计算机拟合较好 经验共享: 1、为了使得   坐标平面上各对应点的分布能成较为明显的非线性。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项措施 : ①在小车上加砝码,通过增加小车质量的方法,使小车速度不致过快。 ②画曲线时加大 坐标轴的单位长度。   ③从原点O开始描绘图线。 经验共享: 2、为了使 与 的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在让学生对 图象进行 、 的关系分析后,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描绘 图线来看看 、 间的函数关系。 “实验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