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 中药:总量为3-5g. 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 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 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 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 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 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 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 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 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 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 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 女孩,十四个月,发烧 呕吐 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用药 :苍术 生姜 肉桂 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 退烧,腹不涨了。 咳喘: 1)咳嗽: 辩证一: 干咳无痰,烟干,舌红者:沙丁胺醇片+扑尔敏片+咳必清片+咳特灵 咳嗽浓痰:氯化铵片+沙丁胺醇片+异丙嗪片+654-2片+止咳桃花散 穴位选择:檀中穴,肺腧穴,天突穴,大椎 小儿咳嗽 中药处方:桔梗、吴茱萸、白芥子。 制法:将上述药物各取等份研成细末,装入干燥瓶中备用。使用方法:每穴取药粉3g,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膻中穴、两肺俞穴。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风寒咳嗽:加麻黄,细辛研末,生姜汁调敷涌泉穴;痰热咳嗽加用麻黄、胆南星,研末调敷涌泉穴;哮喘发作用莱菔子,细辛研末,生姜汁调敷定喘穴、肺俞穴。 方中吴茱萸主“痞满塞胸,咳逆寒热”,桔梗可开宣肺气,白芥子豁痰利气,二药一升一降,肺脏气机调达,则咳止痰消;风寒用细辛温肺化痰,麻黄宣肺平喘,加强其温化寒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风热则有胆南星清热化痰,少量麻黄宣肺平喘,使痰化咳止。 痰多咳嗽者:贝母、桔梗、冬花 西药处方:沙丁胺醇片+扑尔敏片+异丙嗪片 伴痰多者+654-2片或氯化铵片 支原体感染者+红霉素片或严迪片 久咳不止伴咽喉干痒者+止咳桃花散 穴位选择:大椎,天突,檀中,肺腧,定喘 辩证二: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辩证三: 热咳:生麻黄 炒杏仁 生石膏 生甘草 各等份,蜂蜜调和,膻中穴,重则加大椎穴。 寒咳:麻黄汤 炙麻黄 桂枝 炒杏仁 甘草 各等分,取3-5克 膻中穴,加膏盲穴。 寒痰:小青龙汤 干姜 桂枝 炙麻黄 生白芍 炙甘草 细辛 姜半夏 辽五味子各等分,取3-5克 膻中穴,加膏盲穴, 热痰:麻杏石甘汤加麦冬,天冬,天花粉 青黛 冰片 酮替芬 贴天突穴。 辩证四: 肺系痰浊阻肺证 穴位选择 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贴敷方法 每穴取药粉5-6g,用活络油调成糊状,将调好的药糊均匀摊在贴敷中央,选好穴位后,局部用碘伏棉签消毒,接着用消毒棉签擦干穴位,然后依次贴上带药糊的敷贴。 贴敷时间:一般4-6h/次,每天一次。 疗程:4天为一疗程。 辩证四: 寒咳散:麻黄6,桂枝6,干姜6,白芍6,姜半夏6,细辛6,五味子6,杏仁6,6,贝母4,制甘草6 中药直肠滴入技术即中药灌肠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通过肠壁迅速吸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痛苦的给药途径,其优于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常用处方: 风寒咳嗽: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表寒里热证:麻杏石甘汤或达柴胡汤加减。 感冒后期咳嗽寒热不明显:止嗽散加射干、钩藤、蝉衣等。 痉挛性咳嗽:止嗽散加僵蚕、钩藤、蝉衣等 久咳不愈恶寒:小青龙汤加附子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