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雯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VIP

周晔雯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周晔雯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投稿邮箱:103818702@联系人:马编辑】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经典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要发掘并利用经典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古诗文的美之所在,并对加强高中古诗文审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生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的最佳时期。古诗文作为中华名族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高中古诗文美之所在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一定的浅易古诗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难度上的提升。想要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明确审美因素。从语文教学的美育角度看,高中古诗文中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韵律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令人回味无穷。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顿挫,用典巧妙,含蓄深沉。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开篇叠词连用,自然流畅,层层递进,如泣如诉,把词人内心的悲苦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王勃《滕王阁序》,全文大量地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通篇充满了整齐的形式美,笔力明快,练字考究,用典自然恰切,堪称骈文的典范之作。 (二)人物形象美 古诗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或是外在美,或是内在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曹雪芹《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高中语文教材《林黛玉进贾府》选段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描写,让王熙凤的形象跃然纸上。白居易《琵琶行》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因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而自伤自怜,形象类比,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作者对廉颇正面着笔较少,起先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但后来省悟,立即负荆请罪,作者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反而让读者看到了廉颇身上勇于改过、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 (三)画面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欣赏优秀古诗文作品的同时,脑海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它所营造出的画面和景象。意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境生于象外”,我们在欣赏古诗文作品的时候,只有将零碎的意象整合成完整的画面,才能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整体深入的感悟。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人集中运用了“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残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古汴河畔离别图,词人把离愁别绪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四)思想情感美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 《文赋》),古诗文作品往往是作者表达自己志向和情操的载体。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醉心于“逍遥”的境界,却又摆脱不了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下表达了自己对“逍遥”的追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即景怀古,用典连连,影射现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词人雄心未减却又壮志难酬的浩叹。 二、有效审美教育之我见 (一)反复吟咏,品味语言 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反复的吟咏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不能以单纯的背诵为教学目标,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吟咏,把握节奏,让学生形成语感、读出情感,真切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洗礼。 诗仙李白的名作《蜀道难》是具有“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语)等美学特质的经典作品,本诗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语言奔放,情感热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传统的程式化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知人论世,让学生在反复地吟咏中揣摩诗人的写作用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浪漫情怀,以产生强烈共鸣。 (二)启发想象,创设情境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