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doc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精品文档,值得下载,可以编辑!!!-----------------------------!!!!!!----------- !!!!!!!!----------------------------------精品文档,值得下载,可以编辑!!!-----------------------------!!!!!!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据统计,在我国台风引发的风灾、风暴潮灾、洪灾以及衍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260亿元,死亡453人。台风侵袭不仅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造成严重伤害,且对沿海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阻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天气系统。厦门位于面对福建沿海,频繁地遭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如2010年10月23日,受第13号强台风“鲇鱼”的影响,福建厦门地区普降暴雨。左下图为高崎边防派出所紧急转移海上船员至安全地带,并将部分外地船员转移至临时安置点。人民生活屡受台风干扰。 一方面是加强台风预警。 另一方面是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上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 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 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2城市道路空间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城市日常交通的需要,它还是城市防灾的必要空间。道路在城市防灾方面具有下列功能: 2.1 避难通道。 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映,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兼作避难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的障碍,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此区域内的安全避难场所。因此,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畅通。 2.2 遮断火灾蔓延。 有一定宽度的道路空间及其沿线绿化能够形成空气隔离带,对火灾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遮断功能,从而起到减弱火势,控制火势蔓延的作用。 2.3 救援、输送、消防的通道。 灾害发生后,一些重要的道路空间要担负运送物资、器具、人员的功能。发生火灾时还应担负消防活动,满足消防要求。因此从城市防灾的角度来讲,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道路应给予足够的保护并满足相应的设防标准,否则将难以承担非常时期的救援工作。 3增强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是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系统工程。它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路等组成,还包括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放射性或有毒的工程设施等。平时,它必须满足城市气、热、水、电、信息、交通的充足供给;灾时,它应成为保障城市防灾减灾及恢复的备用系统。 4厦门的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条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受限于城市的地质条件。在活断层较为丰富的区域,土地利用会受到断层活跃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地震频发的城市,其空间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物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和对灾后救援的不良影响,充分考虑在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留有足够的避难场所、空中走廊、应急停机坪等应急救援空间和应急救援通道。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体建筑物不应过高。 在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积随着高度扩大而扩大,其压埋厚度也同样加大,这样对市民逃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因此建筑物高度应该受控制。 2 单体建筑物的容积不应过大。 不然水、气、电等居民生活必须的设施的点和面相应增大,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加大。 3 建筑物间活动空间应该增加。 就我国来说,大中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受土地价格的约束,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社区本身的防火、通风、采光、休闲娱乐场所的能力降低。用于灾民逃生的通道和应急避难的安全场地严重不足。 三.结论 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增加速度和城市人口、经济聚集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必然成为防灾减灾的重点区域。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增加防灾减灾内容,在城市建设中重视抗灾设防要求,才能科学建设合理的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vli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