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中如何发展社区商业.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业地产中如何发展社区商业 商业地产中如何发展社区商业? 大盘开发使社区商业成为商业地产新模式。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兴起“大盘”热潮。动辄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开发,在各大中城市频频亮相。这类大盘开发,具备统一规划、投资集中、房价相对低廉的特点,可以在三五年内快速聚集人气。而伴随这种大规模住宅开发而相应产生的配套需求,催生了一个新型的商业地产类型,即社区商业开发。 社区商业的模式定位,是一个非常敏感而重要的问题。配套商业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对整个社区的长久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虽然社区商业是规模化住宅开发的必要配套设施,但是对于社区商业的模式探讨在过去的十年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模式,走了许多弯路。早期社区在兴建的时候对相关的商业配套考虑较少,例如在北京天通苑和望京的大型经济适用房社区刚刚建立后,商业配套数量明显不足,导致居民的消费需求无法满足。而后来随着商业地产的过热,很多社区商业由于定位错误,模式不合理,不但未能给社区提供完善的服务,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由此可见,社区商业既可以是住宅开发与销售的增值利器,也可能成为社区经营的包袱。因此,社区商业的模式确定,有很高的技巧要求。 社区商业起因于居民油盐酱醋茶式的日常消费需求,而又拔高至健康、体育、文化、娱乐、品牌等高层面的消费需求。这是一种有明确定位的消费群体的商业经营。因此社区商业地产的模式有自身特点。 首先,社区商业的消费群体十分明确,住户即是顾客,消费层次与住宅楼价有密切关系。商业规模的确定必须根据供需关系,需求的 计算则必须根据社区或者板块的人口数量、消费能力以及消费习惯确定。社区商业的服务半径不可能以车行来衡量,步行的适当上限距离即是公交车一站路500米。这也是单个住宅区开发的规模上限。其次配套服务是社区商业的核心宗旨,商业部分的经营价值可能不会很高,但其真正意义是使住宅销售部分增值。因此,配套商业的特点是门类繁杂,服务多样化,宜于配套互补,价格利润空间低,各类功能规模有限,要求服务便利。 配套商业的店面规模宜小不宜大,要利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面。社区商业街的经营者或物业拥有者,大多是附近住宅区内的住户,消费者的消费也多是日常型的消费,所以小型店面既适合利润不大,销售渠道通常的日用品经营,也适合住户的商业地产的投资。但是这两类房产必须区分对待。由于日用品类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利润有限,其承租能力也有限,因而以社区服务为目的的商业,切忌不可因追求销售利益而转变成高价的投资型店铺。配套商业用房的售价或租金应低于配套商业的承租能力,配套商业的业态也应由物业租约强制性规定。 投资型的店铺在目前市场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社区商业里,过高的底商价格很难带来高回报。高售价与高租金的店铺最终只能以经营高档商品来支撑,而无法承受配套服务型商业的低利润模式。在市场不成熟的时期,很多底商价格被哄抬,投资人轻信”一铺养三代”的伪命题,结果造成高价买进的商铺,只能以低价出租,而业态无非是极低技术含量的美发、足疗之类。这种低专业水准、低收费、同质化的竞争不可能带来预期的回报,用作投资的店铺,由于定位错误反倒成了负资产。店铺作为投资的前提是:第一,售价足以被配套商业业态的承租能力覆盖;第二,整个商业设施的规模多样化超越了为社区日常生活配套模式。 作为配套商业,商业空间与住宅区密切相连。有的为会所模式,或是底商模式,或是结合住宅区出入口和主要景观带的一条街模式,都与居民的生活空间有直接的联系。商业位置与人流线路的近便与快捷成为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的住区开发都把商业设施作为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一期建设时,特意把商业街作为楼盘的展示窗口,为客户描绘一幅未来生活的繁华场景。在南方商业活动繁荣的区域尤为如此,珠江地产开发的很多楼盘都采用了这一战略。 配套商业的外向型服务非常重要。第一批设有会所及底商的住宅开发,因为这一创举,使得居住区的档次和销售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一代的会所和配套多面向社区内部服务,而这些会所的形态由于缺少全面的配套,使得服务单一,人气可怜。特别是那些设于区内无法面向社会经营的会所更加难以为继。某些社区的底商既有内向部分,又有外向部分,经过一两年的淘汰,只有外向部分得以生存,内向部分全部空置。小区内居民自身的需求相对于整个板块的区域需求毕竟有限,因此内向型的配套服务注定因需求小、服务单一而难以经营。 不同社区的商业配套相互配合,也是一个完善服务和分担风险的良策。其实居民不仅需要本社区内,更需要板块其它社区共同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完善的服务。而不同楼盘的开发商显然缺乏相互协调的意识和能力。以北京的万柳板块为例,十余个大项目均是高层高密度的大盘,而每个会所几乎都是重复建设,经营惨淡。如果能够经过统一筹划,业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