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7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三、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宾语前置。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莫肯顾我)(《硕鼠》) ②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莫知余)(《离骚》)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④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六、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更为常见,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古代汉语中大致有以下四种形式的省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 1.省略主语。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承前省略。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秦)复攻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略。如: ①寿毕,(你)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宴》) (3)对话省略。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庄暴见孟子》)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承前省略。如: ①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后省略。如: ①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特定省略。如: ①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于)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之)坚。(沈括《活板》)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贾谊《过秦论》) ②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有八种。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用“……,……也”表判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5.无标志性词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6.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时的区别。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二、被动句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大体上有以下五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