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2篇 社会化.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社会化的定义(掌握)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 弗洛姆的定义 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赖兹曼的定义 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安德烈耶娃的定义 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 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 一般的定义: 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沈德灿的定义: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时蓉华的定义: 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陈元晖的定义: 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本书的定义 上述观点的共性: 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 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本书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历程(了解) 儿童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 大约3个月,婴儿能辨认照料者的面貌,必须开始发出和接收强烈的情感信息。 12-18个月,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发展语言,理解符号。 3-6岁,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 学龄初期,学校使其身心得到集体锻炼,心理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为未来角色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成年期社会化(初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在一个人的早期阶段为各种承认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已经完成,个体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个体的人格依然在成长变化。 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以适应这些新的挑战的过程。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社会化的内容(掌握) 道德社会化 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谈话法——通常向孩子提出一对实例,询问情境中个人行为的好与坏。 研究结果: 3岁前,前道德阶段,多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 3-7岁,他律道德阶段,多从行为的效果做判断; 7-12岁,道德主观论阶段,判断行为的是非依靠行为背后的动机来判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沿用了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即著名的“海因茨难题”),了解儿童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即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研究结果:道德发展阶段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第一时期:前习俗道德期。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不从行为本身着眼,而从行为带来的后果着眼,如果后果带来奖励行为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持利益交换的观点,帮助别人是为了希望别人帮助自己。 第二时期:习俗道德期。 第一阶段,乖孩子取向,即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多以符合家庭社会期待的乖孩子为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开始认同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的义务与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