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习题课 主要内容 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 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包含排斥原理) 集合的?, ?, ?, ?, ?等运算以及广义?, ?运算 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证明) 习题课 熟练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能够判别元素是否属于给定的集合 能够判别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包含、相等、真包含关系 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普通运算和广义运算) 掌握证明集合等式或者包含关系的基本方法 习题课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 (2) ??? (3) ??{?} (4) ??{?} (5) { a, b } ? { a, b, c, {a, b, c}} (6) { a, b } ?{ a, b, c, {a, b}} (7) { a, b} ? { a, b, {{a, b}}} (8) { a, b} ?{ a, b, {{a,b}}} 习题课 (1) 判断元素a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把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能是集合表达式. (2) 判断A?B的四种方法 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在B中出现. 若A,B是谓词法定义的,且A, B中元素性质分别为P和Q, 那么“若P则Q”意味 A?B,“P当且仅当Q”意味A=B. 通过集合运算判断A?B,即A?B = B, A?B = A, A?B = ?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 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而不是证明) 习题课 设 S1={1, 2, … , 8, 9}, S2={2, 4, 6, 8} S3={1, 3, 5, 7, 9} S4={3, 4, 5} S5={3, 5} 确定在以下条件下X是否与S1,…,S5中某个集合相等?如果是,又与哪个集合相等? (1)若 X?S5=? (2)若 X?S4但 X?S2=? (3)若 X?S1且 X ?S3 (4)若 X?S3=? (5)若 X?S3 且 X ? S1 习题课 解 (1) 和S5不交的子集不含有3和5,因此 X=S2. (2) S4的子集只能是S4和S5. 由于与S2不交,不能含有偶数,因此 X=S5. (3) S1, S2, S3, S4和S5都是S1的子集,不包含在S3的子集含有偶数,因此 X=S1, S2或S4. (4) X?S3=?意味着 X是S3的子集,因此 X=S3或 S5. (5) 由于S3是S1的子集,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 判断A ?(B?C) = (A ? B)?(A ? C)是否成立 习题课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A?B = A ? B=? (2)A?(B?C) = (A?B)?(A?C) (3)A?A = A (4)如果A?B = B,则A = E. (5)A = {x}?x,则 x?A且x ? A. 习题课 先将等式化简或恒等变形. 查找集合运算的相关的算律,如果与算律相符,结果为真. 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的充要条件 A?B = A ? A?B = ? A?B = ? ? A?B ? A?B = B ? A?B = A 如果与条件相符,则命题为真. 如果不符合算律,也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用文氏图表示集合,看看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再给出证明. 试着举出反例,证明命题为假. 习题课 解 (1) B=?是A?B=A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 这是D.M律,命题为真. (3) 不符合算律,A??时假. (4) 命题不为真. 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A,不是A=E. (5) 命题为真,因为 x 既是 A 的元素,也是 A 的子集 习题课 证明 A?B = A?C ? A?B = A?C ? B = C 习题课 方法一:恒等代入法 B = B?(A?B) = B?(A?C) = (B?A)?(B?C) = (A?C)?(B?C) = (A?B)?C = (A?C)?C = C 习题课 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由已知等式①和②可以得到 (A?B)? (A?B) = (A?C)? (A?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社会性别研究讲义(本科生).ppt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件.ppt
- 《关爱》关于情感的故事.ppt
-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ppt
- 社区单元牌媒体方案.ppt
- 社区政策与法规课件.ppt
- 《冰心诗三首》.ppt
- 社团活动展示.ppt
- 《出师表》最新课件.ppt
- 社戏课件(整理).ppt
- 绿电2022年系列报告之一:业绩利空释放,改革推动业绩反转和确定成长.docx
- 化学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ERP项目企业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pdf
- 【研报】三部门绿电交易政策解读:溢价等额冲抵补贴,绿电交易规模有望提升---国海证券.docx
- 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pdf
- 绿电制绿氢: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武器-华创证券.docx
- 【深度分析】浅析绿证、配额制和碳交易市场对电力行业影响-长城证券.docx
- 绿电:景气度+集中度+盈利性均提升,资源获取和运营管理是核心壁垒.docx
- 节电产业与绿电应用年度报告(2022年版)摘要版--节能协会.docx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智能系统工程.pdf
- 如何进行行业研究 ——以幼教产业为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