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贝 氏 体 转 变 《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第六节 固态相变 固态相变 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之间,又称为中温转变,转变速率远比马氏体转变低。 一、贝氏体的形态及晶体学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 ? 无碳化物贝氏体?准贝氏体 ? 柱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 固态相变 概念: 贝氏体铁素体 贝氏体片 1. 上贝氏体(B上) 形成温度较高,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特征。典型B上的贝氏体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f,符合K-S关系。 固态相变 上贝氏体(B上) 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特征。 固态相变 2. 下贝氏体(B下) 针状或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内分布呈一定角度排列的ε-碳化物,各下贝氏体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立体形貌呈透镜片状。亚结构为位错,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有{110}f, {254}f,{569}f等。 固态相变 3. 粒状贝氏体 一般是在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下形成,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与岛状物组成,岛状物多为马氏体和奥氏体,称M-A岛。 固态相变 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岛状物(M-A岛) 固态相变 4. 无碳化物贝氏体 在上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 为一组大致平行的贝氏体铁素体条,板条尺寸及间距较宽,条间夹有富碳奥氏体。 固态相变 5. 准上贝氏体 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和条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成。 固态相变 6. 准下贝氏体 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余奥氏体。 固态相变 准下贝氏体 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余奥氏体。 残奥 固态相变 将钢中可能出现的九种贝氏体归类 以上贝氏体为代表: 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准上贝氏体、上贝氏体; 以下贝氏体为代表: 柱状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下贝氏体。 1. 高温范围的转变 在较高温度范围内,碳过饱和度较小,贝氏体铁素体形成后,过饱和的碳可以通过界面迅速进入奥氏体,并迅速向纵深扩散。若奥氏体的碳含量不高,不会析出碳化物,于是得到贝氏体铁素体及碳富化的奥氏体,即无碳化物贝氏体。 固态相变 二、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2. 中间温区的转变 界面附近的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将伴随着贝氏体铁素体的生长而显著升高,当奥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形成羽毛状上贝氏体。 固态相变 3. 低温范围的转变 初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过饱和度较大,形态由板条状转变为凸透镜片状。 1. 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 贝氏体形成时应变能小于马氏体转变时的应变能,而大于珠光体转变时的应变能,贝氏体转变的上限温度Bs与B0之间的温度差小于T0-Ms,而大于A1-Ar1。 固态相变 三、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2. 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贝氏体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终了(B转变不完全性)。贝氏体转变是在中温区发生的,转变依赖于碳原子的扩散。 两大学派:切变机制与台阶机制 固态相变 四、贝氏体转变的学术争论 分歧包括: 1. 贝氏体的定义 切变学派认为,贝氏体是指在中温转变时切变形成的非片层状产物;台阶派认为,贝氏体为“共析分解的非片层状产物”。 固态相变 3. 贝氏体转变的机制 2. 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1. 贝氏体的强度 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均匀,对合金强化的贡献较大;上贝氏体的强度比下贝氏体的强度低。 固态相变 五、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2. 贝氏体的韧性 上贝氏体中存在粗大碳化物,裂纹扩展迅速。 下贝氏体的韧性比上贝氏体高得多。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