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和摇滚乐的兴起.docVIP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和摇滚乐的兴起.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群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3]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提倡他们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批判与反抗。嘻皮士主要以“新颖”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抗。他们倡导群居,倡导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新型家庭生活方式。他们穿着奇装异服.通常是一副衣衫不整的形象,吸食迷幻剂LSD、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以此求得内心的暂时安宁,掩蔽内心不可言状的痛苦,并以此来表示对政府的不满。 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它的新型风格成功地推向了市场, 而到了6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这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以新的意义。这时候的摇滚乐正是青年一代表达自我的手段。他们纷纷举行开放式摇滚音乐会,如旧金山地区的“Fillmore Auditorium”。在这些演唱会中相继出现如Bob Dylan,The Byrds,Lovin’Spoonful,The Mamas and the Papas等歌手和乐队,他们一跃成为青年人的偶像,从而掀起了摇滚乐的热潮[6]。摇滚歌手和歌迷们身穿新奇而具有部落色彩的服装款式和奇异的发型以别于主流社会。这些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的摇滚新秀,为摇滚乐本身奠定了最深层的基调——无政府主义,反战而宣扬和平,爱和纵欲等等。在旧金山,嬉皮士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