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举制的评价 不是单纯的教育考试制度 社会制度:阶层流动 政治制度:以文选官 文化制度:经籍熏陶 蔡元培与北大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中心 主要内容 1 蔡元培改革北大之意义 2 蔡元培改革北大之思想 3 蔡元培改革北大之举措 4 蔡元培改革北大之成就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 现代 中国 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 理者,成物之文也。“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韩非子集解》 道是“虚”的,是“玄”的;而理是“分”,是“定”。 理是可道的,实在的,可对象化的和不玄虚的。 理的特点是确定性和分殊性。 理学:性即理 理·性 ·命: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中沟通天道与仁道的重要范畴。 穷理即尽性。 “理、性、命三者固非二物,然随其所在面言,则不能无分别。盖理以事别,性以人殊,命则天道之全体,性之所以为性,理之所以为理也。”——朱熹《论语或问》 天命之谓性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天地万物是在气化流行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物受天地之气以为形,受天地之理以为性。 心统性情 心· 性·情 人性的承担者是心。 心: 知觉之心:认知之心 主宰之心:实践活动的主宰 义理之心:本心,形而上之心 心统性情 心统性情:心主性情:统御、主宰 心兼性情:性情统一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理本气末 理气统一 “天道流行,发育万物…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 性: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人的品性好坏,一方面与先天素质有关 另一方面与后天习染有关 而后者重于前者 变化气质 “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朱熹 对教育的意义 1.人人拥有内在潜能的天地之性,那么教育就不是互不相干的本然性与现实性通过人为的操作安排重新结合在一起,而是本明之体克服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后的自我显露,是人性以气质为媒介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复归。 2.既然气质影响了人们的善善恶恶,而气质又可变,气质本身就是人所要改造的对象,是后天经验活动发挥作用的现实作用点。通过变化气质,使人们对于天地之性的潜在的和不完全的、片面的拥有,一变而为现实的、全面的和完全的拥有。这本质上是一个化气质为义理、使人的生存活动理性化的过程。 3.气质虽然可变,但变化气质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气质之能否变化,不取决于外力作用,而取决于理性的自觉、自信和意志的努力。 朱子为学之方 知先行后(王阳明与之相反) 宋明理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国教育思想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宋明。其文化背景为儒释道由并行而趋向交融,其主体为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儒家新学派——理学。其历史作用是使教育哲学理论及其体系趋于深化和严密。如果说,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国教育的原生态,代表了轴心时期人类文明的共同觉醒;那么,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长期交融的理论成果,它把传统儒学人伦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引向“邃密”和“深沉”,这种“邃密”和“深沉”即是融会释道精神旨趣之后的儒学再创新——新儒学。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 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 )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 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 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 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 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 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 王文成公。著作主要有《近思录》。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 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人生第一等事 阳明为人不同于一般理学家,兼具浪漫与豪雄。 幼年读书,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 年十五,出塞逐胡儿骑射。 年十七在江西大婚,结婚当日,与道士对坐,次日归。 年十八,谒娄谅,娄谈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可学而至。 二十一,乡试,格竹子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