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壳_地质历史0.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壳_地质历史0

(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 从中生代进入新生代,世界古地理形式见图。 早第三纪古地理图(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卷》) 早第三纪初期,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非洲和印度部分之间尚横亘一条古地中海,早第三纪末,欧亚板块和南方板块碰撞加剧,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山脉,包括北非的阿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和喀尔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和喜马拉雅等山脉,它们是地球上最年轻的褶皱山脉,显得雄伟高峻。古地中海消失,只剩有残余部分。北美的海岸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大洋洲的南岛和北岛等,相继褶皱隆起或形成岛弧。 早第三纪后期,亚洲大陆的最后形成和中国东部边缘海域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地势的基本结构。 此外,那些在加里东和海西阶段形成的古老褶皱带,在喜马拉雅运动中也表现了剧烈上升和断裂,特别是中亚广大地区形成巨大山脉和大型盆地相间的自然地理环境。许多古老褶皱山脉经过长期侵蚀之后,在这一阶段又重新恢复了它们的挺拔高耸的面貌。 冈瓦纳大陆继续分裂漂移,越来越接近现代地理面貌。 新生代后期大陆位置和海洋分布图(据Dietz和Holden,1970,简化) 二、晚第三纪 (一)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和现代不同的是北半球喜暖植物分布范围延伸到更靠北的地方,如西伯利亚生长温带阔叶林,北欧生长热带常绿植物。到上新世末,因气候变冷,喜暖植物南退。 (二)晚第三纪地史特征 晚第二纪全球海陆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似。只是海水所占面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古地中海虽然在早古生代末基本消失,但残余海水仍然淹没北非北部、意大利大部、西班牙和法国的南部;法国西部和北欧地区则为大西洋海水所覆盖;北美西海岸南部和墨西哥湾滨海地区也都为海水所占据。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升起后,古地中海逐渐变成封闭的内陆海,其余部分经过多次变化,海水消失,残留下来黑海、里海和咸海。中国大陆则和上述地方相反,当时沿海各海域都是陆地,后来才为海水所侵没。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山脉都已形成,并继续隆起,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生物界的分布、迁徙和气候的变化影响甚巨,是地史发展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三、第四纪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起伏形势已经形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特别是出现了有智能的人类,成为占有和改造地球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的历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崭新的时代。 (一)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天相似,以西北欧为例,在现生植物中大约有80%,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了。但动物界变化较大,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很快,第四纪哺乳动物和上新世相比,在119个种中,仅有6个种是在上新世生存过的。既使在第四纪生存过的哺乳动物,也是一茬茬地绝灭,一批批地新生,在第四纪后期,既距今15000—9000年间,还发生过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大规模绝灭事件。自然环境变化迅速,再加上人类出现后的狩猎活动,是导致哺乳动物绝灭的重要因素。 马趾的演化和第四纪动物举例 A. 马趾的演化 1.真马;2.三趾马;3.中新马;4.渐新马;5.始新马;B.剑齿虎;C.肿骨鹿,Q2-Q3;D.猛马象,Q2-Q3 ;E.批毛犀,Q2 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是导致动物界适应环境加速发展的因素。一些哺乳动物从第三纪以来演化速度极为迅速,如马的演化。 (二)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虽然已形成现代全球构造和地理面貌,但新构造运动却在时时刻刻改变和塑造着新的面貌。在海洋中大洋中脊不断向外扩张,如太平洋板块中脊两侧,每年向东移动6.6cm,向西移动最大可达11cm。近年中日两国科学家发现,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地理距离在逐年靠近,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每年缩短2.9cm。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卫星(1994)提供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大陆正在以每年5—8cm的速度朝着北东方向缓慢移动。又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即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和幅度急剧增大。地质学家考察认为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增高,年平均增高1cm。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更具有显著影响。随着高原渐渐升起,大气循环和风向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今天北半球格局迥异的植被组成情况。并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