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扬琴为例浅谈民族器乐中时代性的融入.doc

以扬琴为例浅谈民族器乐中时代性的融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扬琴为例浅谈民族器乐中时代性的融入

以扬琴为例浅谈民族器乐中时代性的融入   摘要: 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古笛的出土见证了我国器乐发展史的源远流长。扬琴作为外来的民族乐器,进入我国的时间较为短暂,传统曲目流传下来的较少,近现代的作曲家已经做出了许多创新,但还有许多值得发展的空间,只有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元素,扬琴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空间 关键字 : 时代性 扬琴曲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4(b)-0000-00 前言 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古笛的出土见证了我国器乐发展史的源远流长。后期古琴、钟、罄、笙等本土乐器的产生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的种类。后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琵琶、扬琴、唢呐等乐器的传入,随着时代的变迁数代民族艺人的加工改造逐步转变为中国的民族器乐。自上世纪20年代刘天华将民族器乐引入高校以来,经过百年发展。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已逐渐形成体系,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培养出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和作曲家。创作曲目和演奏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 一、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的发展进程 扬琴由明清时期从中东波斯等地区传入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扬琴。我国的扬琴经过数百年几辈艺术家民间艺人的改造,逐渐形成为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所做的曲目称之为传统曲目,大多乐曲是民间演奏家们将流传于民间的曲调加工编写之后创作出的,极具地方特色。如轻快明亮的广东音乐为代表的《倒垂帘》《雨打芭蕉》;优雅流畅的江南丝竹扬琴代表的《弹词三六》;豪放粗犷的东北扬琴代表《苏武牧羊》; 刚劲浑厚的四川扬琴代表的《将军令》等等。这些作品以他独有的地方风格,优美流畅的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所积累的演奏手法和地方风格为现代扬琴的创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以后的扬琴音乐被称为现代曲目,这一时期的扬琴艺术作品在教学、实践、作曲理论融合下极大推动了扬琴艺术事业的发展,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音乐不断涌入,极大的开拓了作曲家的眼界,作曲家们在谱曲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调式调性,开始融入更新鲜的音乐元素。许多优秀的专业作曲家也步入扬琴作曲的行列,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作品形式也原来越丰富,创作动机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独奏、伴奏逐步扩充为协奏、合奏等形式,搭配的乐器种类越来越多,表演形式越发丰富。新的演奏技法的出现很大的丰富了扬琴的音色,如勾弦、柱外刮奏、泛音、反竹等等,这些技法的出现增添了扬琴的表现力,使扬琴在重奏伴奏领域的地位大大增高。在时代背景文化的繁荣下,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使扬琴在这一时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完善 二、时代性的融入对扬琴作品的影响 1、作品题材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后,民民乐专门家从事教学研究,同时也吸收了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在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题材站在不同角度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有的以相对完整的民间素材加以改编,如桂习礼改编的《映山红》丁国顺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人物改变的乐曲如《离骚》《林冲夜奔》;描写风景的如《天山诗画》《川江音画》;表达丰富内心情感的如《忆事曲》《打起锣鼓庆丰收》;还有大量由西方乐器或西方乐曲改编的如《太阳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和现代的作曲手法创作的如王瑟的《落花夜》《春》等等。现代扬琴曲在时代性的背景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种类丰富作曲动机形式多种多样,可供演奏者挑选曲目空间增多 2、演奏形式增多 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扬琴独奏,扬琴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许多大型的扬琴曲开始配有钢琴伴奏,大型的协奏曲也越来越普遍。如此一来,钢琴或乐队与扬琴的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扬琴演奏者的协作能力。如《流浪者之歌》《满乡随想曲》等。西方移植曲目促使扬琴重奏曲目也越来越多,重奏注重多声部音响的配合,同时使扬琴在听觉上更有层次,如《雪花与回忆》《查尔达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演奏形式被创造出来,例如扬琴和蝶式筝的《别港》,充分利用扬琴和蝶式筝音色、技法的对比充分描写了渔民劳动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法国音乐家老锣的《相思林》将中西音乐完美结合将扬琴的点状、大提琴的线状、笙的面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为扬琴的演奏形式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血液 3、音乐表现力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外国移植作品的增多,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听觉上的需要间,但随着环境影响、演奏水平的提高、作品的繁荣,扬琴创新技法也越来越多种多样,究水平的提高等等。大量的演奏技法在扬琴曲中被运用,如《黄土情》中的九连弹抓弦,《林冲夜奔》中双音琴竹的使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