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词诵读.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诗词诵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浣溪沙 ——苏轼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有两颗熠熠闪烁的巨钻——唐诗、宋词。这两颗巨钻以 其独特韵律,优美的节奏吸引着无数文人的青睐。 引言 介绍诗的一般知识 诗是按一定音韵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文体。 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古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绝句)、词、曲。 按题材分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 目标揭示 1 读准诗、词中生字字音。 2 理解每句话的含义,记住生词含义 3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4 把握诗、词的中心思想。 预习检测 簌簌( ) 缫( )车 左迁: 子规: 簌簌: 缫车: 牛衣: 漫: 野人家: 降职 杜鹃鸟 纷纷下落的意思 缫丝用的工具 用麻或草编织成的给牛御寒的批盖物,这里形容衣服的破旧 “不由得”的意思 农家 sùsù sāo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第一首诗的内容理解:本诗写了一件什麽事? 2、第二首词讲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理解诗、词的思想(清楚写作的目的) 作者的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作者写诗抒发感慨、寄托慰藉。 上阕描写了一幅雨后农村欣欣向荣的面貌。下阕写了作者因为饮酒微醉,欲向农家讨水的画面。 诗:抒发感慨、寄托慰藉 词:对久旱逢甘霖,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喜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与王昌龄交往密切。二人在性格上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大约在天宝7、8年间,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从天宝3年离京漫游,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正在扬州,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著有《李太白文集》 。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 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王昌龄:字少伯,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2、左迁:降职,贬谪。古代尊右贬左,左迁即贬官。 3、龙标:唐代地名,今天贵州省锦屏县。 内容品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着。惊闻你贬官到龙标要经过五道溪水。 意象:杨花、子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 我将愁心给予明月,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意象:明月 思想品读 首句,点出时令,用漂泊无依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表达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将感情融于景物之中,在景中见情。第二句直接抒发被贬一事。王昌龄要去荒远的龙标,道路艰难,虽然没有悲痛之语,却饱含悲痛之情。 思想品读 后两句抒情,因于王昌龄相聚甚远,只能将愁心寄托给明月,伴随王昌龄而去。这两句共有三层意思: 1、作者心中充满愁思,无法诉说,无人理解,只有寄愁心与明月。 2、明月分照两地,二人皆可见到。 3、只有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作品评价 作者用男女表达情爱的方式来抒发友情,将抽象的“愁心”以具体物的属性,将事物人格化,将自己的感情寄与客观事物。想象奇特,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浣溪沙(词牌名)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写作背景 这首词诗苏轼43岁时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石潭求雨,得雨后,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的。 研读上阕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