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泉州自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串讲材料2.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泉州自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串讲资料(2) ????????第五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一、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 ????????答: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3种学习模式统称联想式学习,包含外部动因间的联结、刺激-反应联结和脑内中枢间的联结(暂时联系)。 ????????△□◎二、非联想学习分几种?区别? ????????答: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造成。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必要的脑中枢位于哪?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 ????????答: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 ????????味-厌恶式学习:味觉刺激具有长时间延缓的学习效应,味觉刺激与毒物间的学习效应强度大于味觉与皮肤痛刺激间的学习效应,使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既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特点。 ????????印记式学习:鸟类和低等哺乳动物中,存在的特殊的习得行为模式。 ????????★☆简述何为脑的等位论?用什么实验证明? ????????答: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 ????????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的对立?答:上面的脑等位论先回答上。汤姆逊在总结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时指出,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的条件反身,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即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征,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学习过程是脑的高级机能,不是某一种特殊分子变化的结果,而是有多种物质经过复杂的代谢环节参与学习过程。由几个亚单元组成的受体蛋白或酶蛋白,可以同时接受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影响发生变构作用,实现两种刺激间的联结。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神经生物学发现两大类受体蛋白分子,即配体门控受体家族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均是参与学习机制的主要分子。 ????????联络区皮层 ????????颞下回的功能?通过什么实验来证明?(或什么是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证明什么问题?)答:颞下回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实验: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