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文化教案第1讲.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公选课 科目: 姓名文化 备课组长: 周 次 1 星期 一 日期 2013.3.28 主备人 教学内容 课 题 ? 贵姓何来? 个性修改 课 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 课前准备 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第一节课 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布置搜集相关资料。(参考书、网址、文章) 第二节课 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由此引入新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ì)、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别,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沿用至今。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总之,古代的姓、氏或姓氏,就是今天的姓。 小结: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根据所学,考察一下自己的姓氏属于上面的类型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统计班里有多少姓属于上面的情况。没有属于上面情况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姓氏的变迁(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和汉姓) 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做不改姓。古人认为改姓是一件不光彩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