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重修家谱成为热门话题。从偏僻乡村到城市,从古老的印刷作坊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站,都有不同姓氏、不同时代的家谱被分类整理。在成都,出现了专门修订家谱的公司,记者在衣冠庙附近一家谱公司了解到,其生意相当火爆,一年可修订数百家家谱。
形形色色的家谱网也应运而生。只需通过注册、填写简单资料,即可在网上建一个“家族树”。“俗话说,盛世修志,只有安居乐业,家谱才有可能得以续修。”对悄然兴起的家谱热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彦如是表示。如今,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具备了修家谱的条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张彦介绍说,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家谱里一些人物事迹方面的记述,常常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
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不仅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张彦认为,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在它的背后,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都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后代的功能。”
不过,张彦也提醒,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看这件事,不能把封建的那一套又搬出来了,必须注意家谱热中的一些不良势头,如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亲族关系,以亲族联络为名拉帮结派,强争地产、物产,借修谱收费等,都需要纠正制止。
此外,在修订家谱的过程中,也存在杜撰现象,家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张彦建议,各地文化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关于明初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向外移民的质疑
纵观山东省各县村民姓氏族谱载记,其先祖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对此,笔者也遍查该地区有关史志和家谱,发现此间该地区向外输出移民之事记述甚少。而元末明初该地区的疫病、水旱及虫灾、战乱兵祸等记载颇丰,例:元末的疫病大流行(民间的红虫吃人、华子军吃人的传说)、接蹱而至的旱灾、水灾(御运河、清凉江、釜阳河引起的水患)及蝗虫为灾;元朝内部的内战及明灭元的战争;明建文年间的“靖役之难”(燕王扫北战争)等。据有关史志的黄册记载,明初这些地区在册居民户数及人数已经很少(据《枣强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枣强县居民仅有7700多人),何从来的如此众多居民向外输出呢?移民即便是来自周边地区,那周边地区的史志和有关家谱资料也应该有所载记。可是目前真定府周边地区(当然也包括真定府)的居民也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外地移民(以山西为最)或以后至清朝各代的移民后裔。若当时移民时将该地所有居民全部移出,而后将异地百姓再次移入有悖常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明初,枣强县应为山西移民途中官方所设一个较大的休整、中转驿站。移民由山西各地出发,走至枣强后在此停留一段时间进行休整。由于移民人数众多,所以被安排于枣强县较大范围的各个村庄内临时居住。移民到达迁徙地后,随着时间变迁,时代更替,历经数世后,后人将从始迁祖那里得到的有关从枣强某地至此的传说,误以为其始迁祖由枣强迁来。
(以上资料仅供族人参考、商臻,并非史料。请勿作始祖迁徙的依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