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身麻醉1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麻的特点 麻醉与手术相互干扰 插管方式的选择 维持气管通畅比较困难 年龄跨度大,小儿、老年病员多 手术失血多 麻醉恢复期呼吸道并发症多 ㈠麻醉与手术相互干扰 手术部位和麻醉师观察部位相同 部分麻醉设备须在手术区内 手术医师和麻醉师须共同配合 不同手术阶段各有侧重 ㈡插管方式的选择 插管方式分为:经口插管、经鼻插管 上颌骨、上颌窦、颅底、鼻部手术宜经口插管 下颌骨、口内及颈部手术、腭裂可选用经鼻插管 ㈢维持气管通畅比较困难 张口困难 分泌物滞留 舌后坠 气管导管扭转、脱出 ㈣年龄跨度大 从出生几周的婴儿至近百岁老人 各年龄段生理、病理特征不同 小儿注重检查有无先天性异常 老人多伴有脏器功能减退 ㈤手术失血多 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 尤其是血管瘤神经纤维瘤以及部分恶性肿瘤手术 准确监测出血量 及时补充血容量 ㈥麻醉恢复期呼吸道并发症多 术后肿胀术后解剖变形清醒不够等易致呼吸道通气障碍 加强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 必要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口外常用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 基础麻醉 复合麻醉 麻醉剂发明一波三折 在发现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治疗最大的障碍是难忍的疼痛。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 由于手术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200个做完了截肢手术。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大约在1620年,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首次制造出了一氧化氮。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命名为“亚硝气”。1798年,担任英国气体研究所化学项目组负责人的汉弗莱·戴维在吸入氧化亚氮(笑气)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用于手术时的麻醉。 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的著作中提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医生们从中受到启发。1842年3月30日,美国的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美国人科尔顿在纽约求学期间,也发现了“笑气”的麻醉作用。同年12月10日,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一次示范中,他结识了牙医霍勒斯·韦尔斯。韦尔斯在吸入笑气后要求科尔顿为自己拔出一个长得好好的牙,简直无法想象,在拔除一颗结结实实的牙后,韦尔斯竟然丝毫不感觉疼痛,自此,他深信氧化亚氮有麻醉作用。 并准备对外宣称自己是第一个使用这项发现的人。然而不幸的是,命运捉弄了他。1845年,韦尔斯在为一些教师和学生做笑气止痛表演时,由于笑气使用剂量过少,病人痛得大叫起来,韦尔斯为此增加剂量,病人却不幸死亡。这件事给韦尔斯造成了可怕的影响,没过多久,韦尔斯因经受不住流言蜚语的打击和自身压力而精神失常,最终自杀而死。 韦尔斯的朋友莫顿,目睹了他的失败,但莫顿深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他向自己的老师兼化学家杰克逊求教。虽说后者对莫顿的不安分深表疑虑,但还是建议应该试试乙醚的威力。莫顿在经过反复动物试验和自身试验取得成功后,1846年10月16日,他在韦尔斯试验失败的同一间手术室里,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患者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儿疼痛,这次手术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在场的著名外科医学家比奇洛当众宣布:“我今天所见的事情,将会风行全球。”果然,麻醉术开始在世界各国推广。 由于乙醚不仅具有难闻的气味,还常常给病人带来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的副作用。1847年1月,英国一个名为辛普森的妇产科医生为此与吉斯和邓肯两位朋友开展了气体止痛方面的研究。1年后,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氯仿的气体——氯仿一般在病人吸入数毫升、在几分钟之内出现麻醉反应,时间可维持10~15分钟,而且醒后仅有头晕。其效果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得到了普遍认可。进入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氟烷作为麻醉剂。现在,在手术时,临床上普遍使用的还有静脉麻醉剂,如硫喷妥纳、苏里塔尔纳、甲黑西塔尔纳等,它们都具有麻醉快,苏醒快特点。 麻醉剂的发现堪称医学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美国政府决定拨出10万美元对发明人给予奖励。然而,为了争夺乙醚麻醉创始权,莫顿、杰克森和韦尔斯三人反目为仇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