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doc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

从《哀希腊》看晚清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革命话语建构 内容摘要: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在晚清的传播,历经多种版本的翻译与介绍。梁启超与马君武等晚清革命派将拜伦的希腊形象投射于中国现状,直接言说着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革命诉求。期间虽然夹杂着王国维影响甚微的批评,但随着苏曼殊对拜伦形象充满个性化的翻译与阐释,“革命”逐渐成为晚清时期对浪漫主义的基本认识。尽管“五四”对晚清一直保留着激进的拒绝态度,在浪漫主义这一问题上却完全继承了晚清,并通过一系列以苏曼殊与拜伦为核心的哀悼、纪念与重塑,将多声部浪漫主义简化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话语。 关键词:拜伦 哀希腊 浪漫主义 革命 Title:Translating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Construction of Romantic Revolution Discourse in Late-Qing and May 4th literature Abstract:Having been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several scholars, G. G. Byron and his poem, the isles of Greece, widely spread in Late-Qing China. Projecting Byron’s Greece on China, the translators, such as Liang Qichao and Ma Junwu, intended to bring China the romantic national revolution discourse. Against these revolutionaries’ Byron image, Wang Guowei offered his harsh yet marginal critics. Later, with Su Manshu’s origin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yron,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gradually became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in Late-Qing. May 4th intellectuals radically refused those forerunners, however, they still inherited the legacy of Late-Qing. Through series of mourning, memorial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Su Manshu and Byron, May 4th literature 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heteroglossia romanticisms into one simple discourse: national revolution. Keywords: Byron The isles of Greece Romanticism Revolution 一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将欧洲浪漫主义描述成一场以“革命”为基本主题的文学运动,并习惯于在此框架内寻找晚清与“五四”文学受到的浪漫主义影响。然而,这一理解至少存在如下两方面误读。首先,欧洲浪漫主义发端于18世纪末的德意志,其核心命题是“向后看”,即通过追溯民族传统来完成民族统一与复兴,而并非拒绝传统的“五四”文化革命。其次,浪漫主义在晚清时期进入中文世界时,既有小仲马的爱情至上论,也有雨果的中世纪情结,而并未局限于“革命”论题。但是,随着民族主义运动日益高涨,“革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主流话语,晚清众声喧哗的浪漫主义逐渐让位给了“五四”的革命浪漫主义。在这场革命压倒传统的主题更替中,作为革命文学偶像的拜伦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哀希腊》也成了决定中国文学走向的重要文本。 一、梁启超、马君武与王国维的政治性译介 在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短暂的文学声名黯淡之后,作为引文出现的《哀希腊》却成功激起了晚清读者的热情,译介层出不穷:1905年马君武发表了《哀希腊》的全译本,1907年苏曼殊以五言古体重译此诗,同年王国维也完成了介绍文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相较于欧洲大陆,中国的拜伦热晚了将近半个世纪。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这一百年间,拜伦的声望变化颇富戏剧性。在19世纪初的英国人看来,拜伦勋爵是品德败坏的浪荡子,他的诗是其恶劣行为的文字记录;对于欧洲大陆读者而言,拜伦起初是颠覆英国刻板传统的时尚明星,之后则是世界主义的革命偶像;但是当革命落潮,西方文学走向更加内省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