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内指性 心理蕴含性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红楼世界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 (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黑格尔 “特征化”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意 象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一种艺术形象。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 宏 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黄叶树\白头人)或事象(人独立、燕双飞、雨中、灯下),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不尽的意味。在诗歌艺术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从意象的实质看,意象就是作家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有物象、事象、场景等。 怎样借助意象解读诗歌呢? 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诗歌的词藻(意象的载体)和日常语言不同,在它上面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当我们读着这些词藻时,马上就会唤起一幅意象,马上就会感觉到“象”中的意味。如:同为写夕阳,但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不同: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昏暗、低沉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亮、开阔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愁苦 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悲壮 叶剑英:满目青山夕照明。 ——明朗 其次,要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某一意象就和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从此成为一种现成思路被诗人反复运用。于是,特定意象上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统的表象符号。像“折柳”、 “长亭”、“游子”、“故人”、“落叶”、“孤帆”、 “月”等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意象符号。 比如“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第三,从意象的组合中感悟“味外之旨” 意象常常并不孤立地在作品中出现,而是相互叠加组合,共同完成“意”的传达。诗歌中每个意象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意味,而当它们通过艺术手段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新的意味,产生 “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从语法上看是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