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瓷器鉴定的几步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瓷器鉴定的几步方法

圈足: 隋唐之前,瓷器为饼形底。 宋代:足根平切,直根,内外墙垂直。南宋晚期以后,足部开始出现挖足过肩。 金代:从金代时起,瓷器内底部出现涩圈。外部施化妆土,挖足过肩。(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元代:圈足,外墙低,内墙高。 釉色: 隋朝以前,青瓷器表面施石灰釉,釉色呈玻璃质感。石灰釉与石灰碱釉区别:石灰釉具有玻璃质感,光泽具有玉质感,透明度强。石灰碱釉,又名乳浊釉,光感差些,透明度弱。如:龙泉窑,北宋为石灰釉,南宋为石灰碱釉。 磁州窑宋元区别:宋代釉褐色略深,白色略白。元代釉白色泛黄,褐色略浅。 宋元时期胎土粗,发黑、褐、黄。 钧窑:表面有蚯蚓走泥纹,釉色变化大。宋钧:主釉色为天青色,胎质细密,釉质好。釉厚均匀,釉裹足。元钧:胎质粗松,不细密,胎中含有气泡和棕眼。釉厚薄不均,釉厚至“垂若蜡泪”,薄至漏胎,施半截釉。明钧:广东佛山市石湾镇石湾窑,仿钧窑。胎松,釉厚,烧瓷温度1000℃。清炉钧: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属红蓝窑变,无斑。雍正时釉色以红多蓝少为特色,乾隆时蓝多红少。 定窑:芒口,小圈足,小支钉是其特征之一。白定表面有竹丝刷纹,泪痕纹。 哥窑:金丝铁线。 耀州窑:胎色略显黑灰,青釉泛黄,纹饰用刀斜削。 越窑:绿釉泛青。 汝窑:釉色天青为主,支钉小,号称芝麻钉,数量为3、5、7个。汝瓷号称“紫口铁足”。 青花 唐朝时出现,蓝色钴料。主要青料有: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此外,还有佛青,即群青,一种深蓝色的无机颜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 釉色:石子青与回青混用,比例关系影响颜色,石子青多则色显暗淡,回青多则显艳色。成化、弘治时期多用平等青,正德时期多用石子青,嘉靖时期颜色多发蓝紫,浙料颜色亮丽,明晚期多用珠明料。康熙釉色呈翠毛蓝,层次分明,釉色鲜亮,分水明确;早期釉面肥润呈青白色。 纹饰: 康熙时期青釉表面自然显示水印指捺纹;线描,明后期出现,嘉庆时期达到高峰;双喜,明代晚期。 龙纹:元代特点为头小、细颈、蛇身、火焰尾,三爪为主。嘉靖时期龙嘴为地包天。清代龙的特点为正面龙,身胖而无神,感觉肉呼呼的。顺治时期为云龙三现;雍正时期为过墙龙和枝。 圈足:明代圈足为鲫鱼背;清代圈足为泥鳅背。 十字杵:成化时期。 白菜:明晚期,清早期。 画面:洪武时期为一笔点画;永宣时期为小笔触;黑暗时期(正统、景泰、天顺)有龟背图。 胎色:康熙显拔白,胎体厚重。中期,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分水技法: 1、成化中期之前青花,纯用笔触处理色块,笔触明显,其中元青花为大笔触,永宣至成化早期为小笔触。 2、色阶:浓淡2种,为成化中期至隆庆万历时期;3至4种为隆庆万历至康熙前期;5种以上为康熙中期和乾隆中期。 3、后仿青花:以嘉庆、光绪为上乘之作,凡仿康熙乾隆时期的青花,色阶一般为5种以上,但层次混浊不清,色泽不及康乾美观亮丽。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