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附30例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附30例报告)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附30例报告) 作者:张瑞 赵增喜 高英洲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河北 宣化 075100 【摘要】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0例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0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的治疗方法,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个月~5年3个月,均达到治愈标准,无复发。结论: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腔内灌注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样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及下腹部隐痛,大部分呈膀胱占位性改变,临床上易与膀胱肿瘤相混淆。我院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25~84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8年。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其中13例伴有持续性镜下血尿和/或间歇性肉眼血尿,伴有膀胱结石2例,前列腺增生2例,伴有排尿困难4例,显微镜下WBC2~10个/HP 20例, B超表现为结节性粘膜增厚及乳头状增生24例,局部粘膜增厚3例,膀胱粘膜未见异常3例。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膀胱颈部及侧壁18例,三角区及输尿管口附近9例,前壁3例。表现为:滤泡样水肿型16例,乳头状瘤样型8例,慢性炎症型5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1例,均经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 治疗方法 本组30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治疗。深度控制在粘膜下层至浅肌层,范围包括周围2cm正常黏膜,边缘及基底部电灼。输尿管口附近病变,先插入双J管后再行电切,避免电灼。术后均留置三腔导尿管3~5d,尿色清后拔除,术后静点抗生素。术后一周开始用丝裂霉素40mg加生理盐水50mL膀胱腔内灌注,开始每周1次,8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16次,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手术一年后每6个月复查膀胱镜一次,二年后每年复查膀胱镜一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膀胱镜复查黏膜正常,随机活检报告正常者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间歇性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见红、白血球,膀胱镜复查黏膜正常或尚有散在片状小病灶者为好转;症状无改善或改善后症状又复发,膀胱镜下仍见病灶,活检证实者为无效[1]。 2 结果   本组30例,随访8个月~5年3个月,平均35年,随访内容包括尿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B超、膀胱镜加活检等,均达到治愈标准(30/30),无复发及发生癌变病例。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1887年首次被Vonlim beck所描述。该病好发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下腹及会阴痛、排尿困难及镜下血尿[2]。文献报道[3]与长期细菌感染、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等原发病有关。绝大部分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多数学者认为: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是尿液流体动力的着力点,因无粘膜下层,位置固定,缺乏其它部位舒缩的随意性;此部位常为膀胱炎症、尿道逆行感染的高发区[3]。组织学上可见腺样结构向粘膜下生长,粘膜与粘膜下严重水肿。本组病例中,其中27例(占90%)位于膀胱颈部、侧壁、三角区,22例(占733%)均有经久不愈的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前列腺炎病史,提示本病发生与长期慢性感染有关。膀胱镜检查并活检为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金指标[4]。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较多,有膀胱粘膜剥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各种药物膀胱腔内灌注、放射治疗、激光疗法等。近年来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尿道电切术为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腺性膀胱炎为顽固性疾病,病变深达膀胱固有膜下层,因此在电切过程中,应根据病变类型、病变累及的深度和范围,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范围应包括全部病变粘膜及周边的2cm正常粘膜,深度要达到固有膜下层至浅肌层,创缘及基底部进行电灼,进一步处理残余病变,同时可以止血。术后一周开始膀胱腔内灌注,我们采用丝裂霉素40mg加盐水50mL,可更有效地防止腺性膀胱炎的复发和发展为腺癌的可能。因丝裂霉素是一种由放线菌族中分离出来的抗癌抗生素,可使DNA解聚,同时可阻断DNA复制,高浓度时对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抑制作用,其分子量大,不易被膀胱粘膜吸收,毒副作用低,我们虽增加了药物浓度,但患者耐受性好,仅在灌药后1~2d出现尿频等刺激症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腺性膀胱炎虽是一种增生性非肿瘤性病变,但对于广泛的膀胱内病变累及三角区、膀胱颈以及双侧输尿管口,且症状十分严重者,或已发现局部发生腺癌者,应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5]。资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