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pdfVIP

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学兔兔学兔兔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0年4月 第32卷 第2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J.JPI) V0I_32 NO.2 · 35 · 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李维锋,任长青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形成的辫状 河三角洲沉积体,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二部分,可识别出5种微相。辫状 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三角洲。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水 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砂体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在0.5~2.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 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 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七个泉组;三湖坳陷;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10)o2—0035一o4 柴达木盆地是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平均高程2500~3000m,保存了完整的 新生代沉积记录。盆地的北西边界为阿尔金山和阿尔金断裂,北东边界为祁连山和党河南山逆冲断层, 南西界为祁曼塔格逆冲断层带[1 ]。 三湖坳陷 (由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及霍布逊湖组成)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东部,面积约60000km2,坳 陷内的上新统一新近系七个泉组残余厚度一般在600~2600m之间,为一套冲积湖泊沉积体,七个泉组内富含 生物成因天然气,已成为我国四大天然气产地之一_5]。全吉地区在三湖坳陷东南部 (图1)。 图l 三湖凹陷七个泉组沉积相平面图 [收稿日期]2009—12—21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维锋 (1960一),男,1982年大学毕业,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沉积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学兔兔学兔兔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0年4月 前人对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做过部分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亦取得了不少成果和认识 ,指出全 吉地区七个泉组为滨、浅湖沉积或风成沉积。笔者通过研究,首次发现全吉地区匕个泉组中广泛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 (图2(a)).其特征独特,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体,亦和其他类型的三角洲有明显 差异;由于不同类型三角洲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古构造背景及含油气性差异明垃]8-~11 2,因此,该研究 将为三湖地区岩相古地理及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信息。 1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研究区所见辫状河三角洲为 角洲相的水下沉积部分.町明 地分出辫状河二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 三角洲 2个亚相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等5个微相 (图1)。 1.1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最活跃场所,其沉积物亦是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由水下 分流河道砂坝、支流问湾沉积、河LJ砂坝及远砂坝等4个微相组成,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前缘的主 体。 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环境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续部分,由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及细 砂岩构成,岩石中泥质杂基含量极少,多在5 以下,呈颗粒支撑 ( 2(b))。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亦呈透镜状,且 示清楚的下粗 细特征,从含砾中、粗粒砂岩到细砂岩;砂体中沉积构造发育,常见 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而砂体频繁侧向迁移加积形成的侧积交错层 更 是其主要的沉积构造 (图2(c)、(d))。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透镜体最大厚度为0.5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