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字起源的文论综述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薪火相承。认识汉字的起源,对把握汉字各方面都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学术界看法不一,我则归纳为种: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契刻说,陶符说,图画记号说。
关键词:汉字 起源 综述
结绳说
结绳,是上古文字出现前部族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就是在一条绳子上打结,通过绳结的大小、位置、形状等不同用以记事,时至如今一些非洲的部落任用这种记事方法。《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有“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唐代孔颖达的疏中有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东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而今的学术界不太赞同结绳是文字的起源的观点:结绳止于帮助记忆,而文字则完全代表语言符号,其性质是截然不同的。”(1);有的认为《易经》等古书中对结绳的说法,只能说明结绳可以记事,并无是文字起源的意味,结绳是“绝对结不出‘字’来的。”(2)有的认为,结绳“本身还不可能独立地完整地记录事情,更不能表示语音中的读音”,故而结绳不具备文字的属性(3);有的认为从结绳本质上,“属应该于临时商定的、含义笼统的实物助记符号”(4),与汉字书写符号不在同一层面;还有的认为,“文字之所以不同于结绳,就在于它是一语音或语素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5)
二.八卦说
传说伏羲演八卦。八卦,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占卜的卦象。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尚书·序》中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书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去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由是可见,古人实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说。但目前学术界已经否定了这种说法。否定者有的认为“八卦的卦爻与数有关,但八卦只不过是三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6);有的认为“(八卦)并不是固定的代表语言中的一个词或特定的词素,不能用以记录语言”(7);有的认为“八卦只是一种表示事物的符号”(8);还有的认为“卦爻表达意思,不与语言的词汇、语法结合,直接通思想联系。卦爻是语言文字之外的一套表意符号。”(9)
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此观点盛行于战国两汉时期,因而当时的字书称为《仓颉篇》。《世本》中有“苍颉作书”,《韩非子·五蠹》中有“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许慎《说文解字·序》亦称仓颉“初造书契”。从汉朝至清代,文字研究尊崇《说文解字》,故而大部分人都接受仓颉造字说。但早在战国时期以荀子一派为代表,认为文字不是仓颉一人所造。《荀子·解蔽》中有“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后来章太炎在《造字缘起说》中有“仓颉以前已有造书者,亦犹后稷以前,神农已务稼穑,后稷以前,已作律品也。夫人具四肢官骸,常动持莛画也,便已纵横成象,用为符号,百姓与能,自不待仓颉也 。”又有“一二三诸文,横之纵之,本无定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减也;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决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时之功所能完成的,?而是古代智者长期探索和反复汰劣选优,?并经过规范化以后,?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结果。而汉字的发明者仓颉,?是众多的为汉字发明做出贡献的‘圣者’的代表和象征。”(10)
四.契刻说
契刻,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号和标志,用以表示一定的意义。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刘熙《释名·释书契》中有:“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陆次云《峒溪纤志》中有“木契者,刻木为符,以纸事也。苗人虽有文字,不能皆习,故每有事,刻木记之,以为约信之验。”方亨咸《苗书纪闻》中有“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但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契刻同结绳类似,“不是以语言的语音或语素为基础的,不可能是文字,只是有文字以前的一种记事方式。”(11),所以“整个汉字的形体结构系统不可能从契刻简单的道道中发展演变出来。”(12)
陶符说
陶符,是于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共27种,数量多且刻画繁复,容易同文字联系起来。“其共同的特点是:符号基本见于一种彩陶钵,一般刻在钵口外面黑色的边缘上。每个钵刻一个符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