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探究
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 介绍大鼠在体及离体肠吸收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进展。方法 对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结果 综述了药物在体及离体肠吸收的操作及应用。结论 采用大鼠在体及离体模型对药物肠道吸收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大鼠;肠吸收;方法
1 大鼠在体模型
1.1单向灌流模型
1.1.1实验方法[1,2] 将禁食大鼠,ip0.2g/ml乌拉坦溶液麻醉(5ml/kg),行固定设置,采取红外灯保证试验体温在37℃,随后按照腹部中心线切开腹腔3cm,将试验段肠行两端标准切开之后置入管道结扎。将生理盐水(37℃)按照一定流速灌肠清洁,随后完全排空生理盐水,连接装置,按照事先准备的使用药液(37℃)进行供罐,统计记录液体灌流时间,并收集不同时间段内外流积液,并精确量取流出液体积和供试液减少的体积数或重量
1.1.2特点 通过直接测定灌入量和流出量的体积或重量变化,借以判断某种物质的吸收情况
廖正根等人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灌流液以及直接溶解有这3种成分的灌流液在肠灌流过程中的浓度变化[2]。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中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1.2循环灌流模型
1.2.1实验方法[3,4] 将禁食大鼠ip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固定。沿腹中线切开腹腔(约2.5cm),在实验肠管两端各切一小口,在上端小口处插入直径为0.3cm的玻璃管,并用线扎紧。用注射器将37℃的生理盐水缓缓注入肠管,洗去肠管内容物至净。然后在实验肠管下端小口处插入玻璃管,并用线扎紧。将肠管两端的玻璃管与蠕动泵的胶管连接,形成回路,开动蠕动泵。先以一定流速循环10min后,将流速调为2.5ml/min,分别于回流后0.25、0.5、1.0、1.5、2.、2.5、3.0h取样5ml,经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分别用测定药物的浓度
1.2.2特点 循环一定时间后,分析肠管内,外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测定其运转情况。宋洪涛等人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4],主要从药物浓度、pH值、吸收部位等3方面对红花黄色素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按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
1.3肠襻法
1.3.1实验方法[5] 将大鼠麻醉,开腹结扎肠腔,需做部位研究时,可分段结扎肠腔,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人工肠液诸如肠襻中,经过一定时间吸收后,取出肠襻,收集冲洗肠腔内肠液,测定药物剩余量
1.3.2特点[5] 通过测定药物的剩余量,了解药物的吸收情况,且该发较在体回流法操作简单,但由于肠腔内容物存在,分析样品处理较复杂
2 大鼠离体模型
2.1外翻肠囊法
2.1.1实验方法[6] 麻醉动物,取出小肠,一端插管注入生理盐水排除内容物。用一细玻棒将其翻转,使黏膜朝外浆膜朝内。肠一端节扎,另一端接一取样器,注入一定体积台氏液于肠囊内并将肠囊置于含有台氏液(内含药物)的瓶中,37℃孵育,充分供氧,定时取样
2.1.2特点[7] 首先将动物麻醉,或实验前处死。这样的小肠外翻后,肠浆膜表面所附着的液体很少,从而能较精确的了解吸收后浆膜侧液体的容积和成分。它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吸收的方法,而且还能用于研究生物膜的转运机制。何盛江和栾立标[8]采用离体小肠翻转肠囊实验,考察了卵磷脂等对苦参碱小肠吸收的促进效果结果:在几种促进剂中,以0.2%SDS对苦参碱的吸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李昊[9]等人对不同肠段(回肠和空肠)的肠管外翻模型进行考察。结果,Rg1在不同肠段的吸收良好,且无明显差异
2.2外翻环法
2.2.1实验方法[9] 先行将完全分离的一段小肠于一端应用手术线细扎,随后应用玻璃杆经肠腔向结扎肠端口推动,并行翻转。将小肠行横切做环形状分割。将肠环置于药液且确保氧化环境充分的缓冲液内进行孵育。注意在孵育过程应置于水浴摇床之中,从而提升缓冲液温度的控制以及加强搅动力度。最后将肠环置于冰冷缓冲液清洁,停止肠环对药物的摄取。取小肠环、干燥处理、过秤计重,消化肠环,分析药物含量
2.2.2特点[6] 肠黏膜在孵育过程中可导致上皮细胞的损伤,更长时间的孵育可能导致上皮细胞的脱落。所以,外翻环的孵育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以内。在环制备的过程中保持在4℃,尽量减小孵育过程中组织的损伤程度
2.3组织流动室法
2.3.1实验方法 将离体肠段剪开形成一定面积的小肠块,安装于扩散池中。扩散池中装入缓冲液。通入空气搅动缓冲液来控制未搅动水层厚度,并且提供组织氧气。药物加入供应室,在接收室取样测量药物不同时间的累积量。剥离肠道的肌肉层以去除其对上皮细胞转运功能的影响。通常向黏膜及浆膜缓冲液中加入谷酰胺或葡萄糖等作为能量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