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流变历程.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流变历程

(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6 期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专栏 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流变历程 尹砥廷 (吉首大学中文系 ,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  我国古代散文在美的历程上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先秦两汉的逞辞尽意、卓厉 风发 ,到汉魏六朝的清峻通脱 ,疏宕超迈 ,到唐宋散文的如万斛泉源、汨汨滔滔 ,直至明清散文所表现 出的性灵跃动与条达疏畅的总体风貌 ,无一不说明 ,在散文创作中 ,将营造动态的美学境界 ,作为最 高的追求。 [ 关键词]逞辞尽意 ;清峻通脱 ;泉涌滔滔 ;性灵跃动 ( ) ( ) [ 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301 2000 06 - 0042 - 06 在我国古代散文中 ,呈现出来的那种动荡流走的情感、抑扬顿挫的音韵、忽疾忽徐的节奏、 回旋往复的旋律、曲折变幻的意绪、波澜迭起的布设 ,究其原因 ,都是作家刻意追求动感美学效 应而蓄势蓄能的结果。千百年来 ,我国古代散文作家以其深邃机敏的思辨 ,幽默风趣的叙说 , 生动活泼的描绘 ,精粹的词语和灵动的笔致 ,创作出了品类繁多 ,数量浩瀚的散文作品 ,造成了 一代紧接一代的文学彬彬之盛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共同显示出我 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历程。 一、逞辞尽意 ,卓厉风发 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内 ,各种思想倾向风起云涌 ,各种 文学流派如百花盛开 ,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散文的勃兴与发展 ,而且带来了散文作品从内容 到形式的新颖和鲜活 ,使散文这一巨大的文体系统呈动态结构模式 ,而不断翻新与变化。 周诰殷盘 ,虽古拙简朴 ,但文章仍透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它叙事富于形象 ,说理善用比喻 , 陈述铺排延展 ,将人物、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像盘庚迁都对其臣民的再三劝导 , ①周公对成 王的反复叮咛 , ②武王那斩钉截铁的誓言 , ③无一不生动传神 ,人物的声容笑貌 ,语调的轻重缓 急 ,表现得淋漓尽致 ,呈现出一个动态的活鲜的世界来。 时至春秋 ,王纲解纽 ,政在诸侯 ,逐鹿问鼎 , 尚力尚辞,往往双管齐下 ,或以武力克敌 ,或以 口舌制胜。这样,对文辞的表现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左传》之文 ,可以说代表了这一时期 散文的整体风貌 ,集中表现出对“动态美”的自觉追求。它写人注重对话与动作的描写 ,叙事着 眼发展变化的交待 ,论理注意浪浪相高的推演 ,于委婉曲折之中 ,显现出语言文字的强大张力。 [ 收稿日期]2000 —04 —30 ( ) [ 作者简介] 尹砥廷 1940 — ,男 ,湖南洞口人 ,现任吉首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散文史研究。 42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郑伯的老谋深算 ,公叔段的贪得无厌 ,姜氏的偏袒成性 ,刻画得那样维妙维肖 ;钅且 受命刺赵 盾 ,触槐而死 ,写得那样荡气回肠 ;晋楚城濮之战 ,叙说得那样轰轰烈烈 ,如此等等 ,都充分表现 出了这一时期的散文所共有的那种逞辞尽意、卓厉风发的美学特质。 战国之文 ,长于论辩 ,放言无惮。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条件下 ,“家挟飞钳之术,人持弄丸之 ④ 辩”,十分注意论说的技巧 ,讲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所以战国之文往往融哲理于动态 形象的描绘之中 ,化陈述于事物变化的交待之内 ,文章生动活泼 ,气势磅礴 ,显得“宽厚宏博 ,充 乎天地之间”, ⑤具有摧枯拉朽的冲击力量。像《孟子·梁惠王章》中 ,对“不似人君”的一番议 论 ;《战国策·齐策三》中,苏秦劝阻孟尝君入秦时 ,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